[发明专利]极限弯曲应变检测装置和极限弯曲应变检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088877.7 | 申请日: | 2021-09-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97049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25 |
发明(设计)人: | 魏星;刘渊媛;祝洪川;黄全伟;董蓓;龚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钢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20 | 分类号: | G01N3/20;G01B11/16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达德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70 | 代理人: | 王春艳 |
地址: | 43008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极限 弯曲 应变 检测 装置 方法 | ||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极限弯曲应变检测装置和极限弯曲应变检测方法,弯曲应变检测装置包括:第一辊体;第二辊体,与第一辊体间隔设置;冲头,冲头朝向于第一辊体和第二辊体之间的间隙;其中,第一辊体和第二辊体朝向于冲头的一侧为支撑侧,用于支撑待测样,第一辊体和第二辊体背离于冲头的一侧为采集侧,第一辊体和第二辊体在采集侧上形成有缺口。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弯曲应变检测装置在使用过程中采集侧形成有缺口,可以使第一辊体和第二辊体背离于待测样的一侧敞开,基于此即可通过图像采集设备采集待测样的图像信息,进一步基于图像信息即可对待测样的极限弯曲应变进行判断,能够快速指导用户进行冲压工艺设计和优化。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金属塑性成形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极限弯曲应变检测装置和一种极限弯曲应变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低碳化、智能化”生态发展理念的提出,车身轻量化将更加受到汽车上下游产业的重视。为此,钢铁工业持续开发了用于车身制造的新产品,如不断拓展先进高强度钢(AHSS)和超高强钢(UHSS)系列,以同时满足车身碰撞安全和节能环保目标。这些新材料的制造工艺主要包括冲压、辊压、热成型等,涉及到复杂路径的成形工艺设计。其中,高强钢的极限冷弯性能是评价材料弯曲成形极限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性能指标。
基于实验的简单和有效性,适用于小半径弯曲(V形弯曲)测试的VDA238-100标准被汽车供应商和钢铁生产商广泛用于表征材料局部可成型性。VDA238-100测试规范规定了板材弯曲测试的方法和极限弯曲角的测定,也是评价金属材料成型过程失效敏感性的一种重要的行业标准。然而,对于现有的VDA238-100标准测量实验中,试样在两个支辊的作用下发生变形,变形区域的表面无法完全暴露在视野内,无法实现在线数字化检测,检测效率和精度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有鉴于此,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极限弯曲应变检测装置,包括:
第一辊体;
第二辊体,与所述第一辊体间隔设置;
冲头,所述冲头朝向于所述第一辊体和所述第二辊体之间的间隙;
其中,所述第一辊体和所述第二辊体朝向于所述冲头的一侧为支撑侧,用于支撑待测样,所述第一辊体和所述第二辊体背离于所述冲头的一侧为采集侧,所述第一辊体和所述第二辊体在采集侧上形成有缺口。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辊体和所述第二辊体的结构相同,所述缺口的外轮廓为弧状。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弧状的弧度为100°至160°。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极限弯曲应变检测装置还包括:
第一转轴,连接于所述第一辊体;
第二转轴,连接于所述第二辊体。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极限弯曲应变检测装置还包括:
基座;
第一移动部,沿所述基座的高度方向滑动设置,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连接于所述第一移动部。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极限弯曲应变检测装置还包括:
第一安装座,沿所述第一移动部的长度方向滑动设置,所述第一转轴连接于所述第一安装座;
第二安装座,沿所述第一移动部的长度方向滑动设置,所述第二转轴连接于所述第二安装座;
第一限位销,用于插接在所述基座上,所述第一辊体的缺口抵接在所述第一限位销上;
第二限位销,用于插接在所述基座上,所述第二辊体的缺口抵接在所述第一限位销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钢铁有限公司,未经武汉钢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8887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