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消除余热锅炉同排异系统模块管屏内应力的镶嵌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2111086086.0 | 申请日: | 2021-09-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3925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2 |
发明(设计)人: | 陈秋辉;吴海滨;吴永中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广前电力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2B37/10 | 分类号: | F22B37/10;F22B37/12;F22B37/20 |
代理公司: | 广州广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61 | 代理人: | 张文雄 |
地址: | 518200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80区宝民二***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消除 余热 锅炉 排异 系统 模块 内应力 镶嵌 结构 | ||
本发明涉及消除余热锅炉同排异系统模块管屏内应力的镶嵌结构,包括中压蒸发器系统和中压过热器系统,中压蒸发器系统和中压过热器系统设置在模块管屏的同一受热面,形成同排异系统模块管屏;其特征在于:中压蒸发器系统具有中压蒸发器鳍片管组,中压蒸发器鳍片管组中的全部蒸发器鳍片管连接形成二个以上蒸发器鳍片管分组,形成中压蒸发器鳍片管弹性约束结构;中压过热器系统具有中压过热器鳍片管组,中压过热器鳍片管组的全部蒸发器鳍片管连接成二个以上过热器鳍片管分组,形成中压蒸发器鳍片管弹性约束结构;所述蒸发器鳍片管分组与过热器鳍片管分组叠合连接,形成E型镶嵌结构。具有消除管屏内应力、防止受热鳍片管连接松动、防止泄漏事故等特点和进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消除余热锅炉同排异系统模块管屏内应力的镶嵌结构,适用于余热锅炉中压系统在模块管屏组合不同子系统的结构。属于发电工业及附属设备的技术领域。
防止同一管屏内部因不同子系统工质温度和膨胀差异而发生鳍片管焊缝加快老化和拉裂,导致中蒸和中过鳍片管经常发生泄漏情况,
背景技术:
目前,余热锅炉中压系统的受热模块管屏多数为一次性使用,属于免维护设备。但根据余热锅炉在国内十多年生产应用实践情况,余热锅炉中压系统的受热模块管屏发生泄漏的事件时有发生,主要是以下原因造成的:
一方面,是该类机组有些是进口设备,其设计结构为带基本负荷运行方式,对其模块内部的管道固定和管屏间的固定的结构强度较低,结构设计偏简单,仅能满足带基本负荷运行,其目的是为了节省制造成本。当处于非带基本负荷运行方式时,即容易造成受热鳍片管连接松动,从而产生泄漏事故。
第二方面,余热锅炉中压系统的管屏组设置有中压蒸发器鳍片管和中压过热器鳍片管组合,两组鳍片管的工质温度相差33℃左右,两者温差膨胀变化不同导致管屏内部存在内应力,由于现有技术的余热锅炉中压系统的管屏是将两者按同类管子进行固定,存在连接结构缺陷,因此管屏内部存在的内应力容易加快管子老化和焊缝裂纹,造成受热鳍片管连接松动、产生泄漏事故。
第三方面,国内应用的9F联合循环机组多数是采用长期两班制运行,其启动、停机速度及升、降负荷的速度比燃煤机组快得多,温度变化速率很大,实际的应用要求强度比设计强度的影响因素更多、更大,因此频繁启动发生的温度交变应力导致疲劳破坏等引发的新问题将不可避免。
因此,需要设置一种消除余热锅炉中压系统的管屏内应力的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余热锅炉中压系统的受热模块管屏存在结构不合理、易产生内应力造成受热鳍片管连接松动、产生泄漏事故等问题,提供一种消除余热锅炉同排异系统模块管屏内应力的镶嵌结构。具有管屏结构简单合理、消除管屏内应力、防止受热鳍片管连接松动、防止泄漏事故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技术进步。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采取如下技术方案达到:
消除余热锅炉同排异系统模块管屏内应力的镶嵌结构,包括中压蒸发器系统和中压过热器系统,所述中压蒸发器系统和中压过热器系统设置在模块管屏的同一受热面,形成同排异系统模块管屏;其结构特点在于:中压蒸发器系统具有中压蒸发器鳍片管组,中压蒸发器鳍片管组中的全部蒸发器鳍片管连接形成二个以上蒸发器鳍片管分组,各蒸发器鳍片管的连接处为弹性连接结构以防止损伤,形成中压蒸发器鳍片管弹性约束结构;中压过热器系统具有中压过热器鳍片管组,中压过热器鳍片管组的全部蒸发器鳍片管连接成二个以上过热器鳍片管分组,各过热器鳍片管分组通过钢结构固定,形成中压蒸发器鳍片管弹性约束结构;所述蒸发器鳍片管分组与过热器鳍片管分组叠合连接,在形成的叠合结构中,有部分过热器鳍片管嵌入中压蒸发器鳍片管组中或者有部分蒸发器鳍片管嵌入中压过热器鳍片管组中,形成E型镶嵌结构;在中压蒸发器鳍片管组与中压过热器鳍片管组的连接处设有分隔框架,以防止中压蒸发器鳍片管组与中压过热器鳍片管组串振,从而消除同排异系统模块管屏结构的内应力。
本发明的目的还可以通过采取如下技术方案达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广前电力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广前电力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8608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