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算法映射的实时IPv4-IPv6溯源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11080109.7 | 申请日: | 2021-09-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4245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4 |
发明(设计)人: | 韩国梁;薛国珍;包丛笑;李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英迪瑞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29/12 | 分类号: | H04L29/1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鼎立东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51 | 代理人: | 陈佳妹;朱慧娟 |
地址: | 100084 北京市海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算法 映射 实时 ipv4 ipv6 溯源 方法 系统 | ||
本申请涉及一种基于算法映射的实时IPv4‑IPv6溯源方法及系统,通过构建IPv4/IPv6地址映射表,并将所述IPv4/IPv6地址映射表配置于所述核心IPv4/IPv6翻译设备;通过IPv6终端获取IPv4服务器发送的DNS AAAA记录,并发出IPv6报文;接收IPv6报文,并通过所述核心IPv4/IPv6翻译设备检查所述IPv6报文中的目标地址是否匹配IPv6翻译前缀D;若是匹配,则基于所述IPv4/IPv6地址映射表,通过所述核心IPv4/IPv6翻译设备翻译所述IPv6报文并将翻译结果发送至所述IPv6终端;本技术能够兼容所有IPv6终端访问IPv4资源,可部署在核心网、数据中心。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应用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算法映射的实时IPv4-IPv6溯源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全球IPv4地址已经被分配完毕,但是在未来,全球还有大量人口尚未接入互联网,新兴的云计算和物联网应用也在蓬勃发展,因此IP地址的需求非常强烈。作为下一代互联网网络层的核心协议,IPv6协议于1998年12月被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公布。与IPv4相比,IPv6有2128的地址空间,能够满足当前和未来的庞大地址需求,同时有更好的安全性、优化的分层编址和路由机制、更好的端到端特性、更好的服务质量和移动性支持等优势。
但是,IPv6协议不能与IPv4兼容,即,使用IPv6协议的计算机无法与原有使用IPv4协议的计算机通信。因此为了向IPv6演进,需要使IPv6网络和IPv4网络之间可以共存和互联互通,因此必须要用到IPv4/IPv6翻译技术。IETF国际标准RFC6144、RFC6052、RFC7915分别定义了IPv4/IPv6翻译技术的框架、地址翻译规则和协议翻译规则。基于这些规范,主流的IPv4/IPv6翻译技术包括无状态翻译技术IVI和有状态翻译技术NAT64。
无状态翻译技术IVI(例如RFC6219)不保存任何连接状态,通过事先配置好的IPv4/IPv6地址映射规则来实现翻译,因此有很好的实时可溯源性,即如果已知映射后的IPv4地址,通过IPv4/IPv6地址映射规则,则可以实时反向计算出对应的用户真实IPv6地址,这个计算过程与任何中间状态或时间无关,是随时间恒定的。但基于RFC6052/RFC7915/RFC6219标准的无状态翻译技术无法直接应用于纯IPv6用户网络下。这是因为基于上述标准的无状态翻译技术要求用户终端的IPv6地址符合RFC6052规定的固定格式,才能和IPv4地址之间建立基于算法的映射关系,但终端获得的IPv6地址在一些情况下无法满足这个条件(比如SLAAC地址,后64位不符合RFC6052的格式)。如果终端操作系统内嵌了一个IPv4/IPv6翻译模块(如Android/iOS/MacOS等),再将IPv6翻译回IPv4,则不会有上述问题,但Windows操作系统目前尚未集成该模块。
与之相对应的,有状态翻译技术NAT64支持任意的用户IPv6地址接入,但是它需要为每一条新的IPv6会话动态选择一个IPv4地址和端口,并保存每一条IPv6会话翻译为IPv4会话的地址和端口映射状态,即保存每一条IPv6/IPv4翻译的动态连接状态,这也是“有状态”名称的由来。保存基于连接的IPv4/IPv6地址和端口映射状态会带来严重的性能开销(包括计算开销、存储开销、同步开销等),更重要的是,由于其动态映射特性,只能通过查询大量的连接表状态或海量连接日志的方式进行IPv4-IPv6方向的溯源,需要耗费大量的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而且存在数据丢失则无法溯源的风险。如果接入的IPv6用户比较多,上述成本和风险的急剧增高会使NAT64方案运维所需资源耗费巨大。CGN、NAT64、DS-LITE隧道技术和464XLAT双重翻译技术均存在上述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英迪瑞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英迪瑞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8010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