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能源汽车的防撞保护装置及其防撞保护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076128.2 | 申请日: | 2021-09-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6551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9 |
发明(设计)人: | 李全星;李婷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全星 |
主分类号: | B60R19/02 | 分类号: | B60R19/02;B60R19/20;B60R19/04;B60R1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0000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能源 汽车 保护装置 及其 保护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的防撞保护装置及其防撞保护方法,属于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其包括,底盘;第一容纳槽,其开设于底盘的顶部,第一容纳槽内壁之间固定有固定板,固定板的顶部开设有固定槽,固定板的顶部固定有定位安装板,定位安装板的顶部开设有安装槽,安装槽内嵌有压缩机;伸缩槽,其开设于底盘的侧端,第一容纳槽的内壁上开设有四个伸缩孔,橡胶气囊内气压达过大时,多余的气体通过运行终端控制单向电子阀从排气管排出,达到实时调节橡胶气囊内的气压,通过橡胶气囊和弧形橡胶垫位置改变使防撞保护装置达到对应碰撞力时的动能吸收效果,降低新能源汽车碰撞过程中产生的危险隐患,起到调节吸能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的防撞保护装置及其防撞保护方法。
背景技术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新能源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增程式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氢发动机汽车等。
一般的新能源汽车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内部结构紧凑,且能源电池占有较大空间,在发生碰撞时易于发生安全隐患,因此对于在碰撞过程中的动能吸收功能要求明显提高,现有的防撞保护装置动能吸收效率低下,且无法针对不同的碰撞力度,调节动能吸收效果,造成碰撞保护装置无法应对不同的碰撞力度,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新能源汽车的防撞保护装置及其防撞保护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的防撞保护装置及其防撞保护方法,旨在解决现有的防撞保护装置动能吸收效率低下,且无法针对不同的碰撞力度,调节动能吸收效果,造成碰撞保护装置无法应对不同的碰撞力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能源汽车的防撞保护装置及其防撞保护方法,包括底盘;
第一容纳槽,其开设于底盘的顶部,所述第一容纳槽内壁之间固定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顶部开设有固定槽,所述固定板的顶部固定有定位安装板,所述定位安装板的顶部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嵌有压缩机;
伸缩槽,其开设于底盘的侧端,所述第一容纳槽的内壁上开设有四个伸缩孔,四个所述伸缩孔均与伸缩槽相连通;
半圆槽,其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半圆槽分别开设于底盘的两侧内壁上,两个所述半圆槽均与伸缩槽相连通;
橡胶气囊,其插设于伸缩槽内;
拱形架,设于底盘的侧端,所述拱形架与伸缩槽相对应;
气动机构,设置于第一容纳槽和伸缩槽内,所述气动机构与拱形架相连以推动拱形架。
作为本发明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气动机构包括集热组件、加热组件、伸缩组件和导向组件,所述集热组件设置于固定板的顶部,所述集热组件设置于固定槽内,所述集热组件与定位安装板相连,所述加热组件设置于固定板的下侧,所述加热组件与集热组件和橡胶气囊相连,所述伸缩组件设置有两组,两组所述伸缩组件均设置于伸缩槽内,两组所述伸缩组件均与拱形架和橡胶气囊相连,所述导向组件设置有两组,两组所述导向组件均设置于拱形架和底盘上。
作为本发明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集热组件包括空心铜板、吸热管、鼓风机和对接集热槽,所述对接集热槽开设于定位安装板的底部,所述空心铜板固定于固定槽的内壁之间,所述空心铜板的顶部插设于对接集热槽内,所述空心铜板内填充有交换液,所述鼓风机固定于固定板的侧壁,所述吸热管固定于空心铜板内,所述吸热管的一端延伸至固定板的侧壁,所述吸热管与鼓风机相连通,所述吸热管的另一端延伸至空心铜板的下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全星,未经李全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7612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