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光通信信道单向传输模块及实现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075003.8 | 申请日: | 2021-09-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9451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4 |
发明(设计)人: | 李春来;锁向荣;李继勇;杨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信安(北京)信息安全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B10/25 | 分类号: | H04B10/25;H04B10/85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专卓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64 | 代理人: | 王一 |
地址: | 100044 北京市海淀区首体***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光通信 信道 单向 传输 模块 实现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光通信信道单向传输模块及实现方法,沿光路方向依次设置有:输入尾纤、输入准直器、偏振光栅一、旋光元件、偏振光栅二、输出准直器、输出尾纤;其中,输入尾纤与发光模块相连,向输入准直器发送激光光束;输入准直器接收激光光束,并输入激光光束穿过偏振光栅一,形成偏振光一;旋光元件接收偏振光一,并将偏振光一进行旋转,改变光轴方向形成偏振光二;输出准直器接收穿过偏振光栅二的偏振光二,并将偏振光二输出至输出尾纤;输出尾纤与感光模块相连,用于接收偏振光二,并发送至感光模块。本发明在传统的单向关闸数据单向传输的信源单向的基础上增加了信道单向,二者结合使得数据的单向传输更加可靠,同时提高了安全等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信息安全数据传输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光通信信道单向传输模块及实现方法。
背景技术
在信息安全领域,某些非敏感网络(或低密级网络)向敏感网络(或高密级网络)传输数据时,往往通过单向光闸来实现。
单向光闸由2+1结构组成,分别是具有数据计算能力的外端机、内端机和数据光单向链路组成。
外端机与非敏感网络(或低密级网络)相连接,实现对非敏感数据的采集、抓取、接收和协议解析、封包和发送等工作;内端机与敏感网络(或高密级网络)相连接,负责对数据的接收、解包、存储、转发等工作;数据光单向链路介于内端机和外端机之间,实现外端机仅能通过该链路向内端机发送数据,内端机无法通过该链路发送数据。
传统的单向光闸中的数据光单向链路采用的结构由发光模块、光纤线缆、感光模块三部分组成。数据单向传输依托于发光模块仅能发光,感光模块仅能收光这一特性来实现。光纤线缆在链路里起到光传播介质的作用,且因其具备双向通信的特点,在数据单向传输的过程中,不能起到任何安全作用。此类数据光单向链路我们称之为信源单向。由于单向光闸的发光模块和感光模块均遵循国际标准,其外观和尺寸均一致,如在生产过程中因误操作等原因,将发光模块和感光模块装反,则造成敏感网络数据向非敏感网络数据的传输,造成失泄密风险。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通信信道单向传输模块及实现方法,将具备双向通信信道更改为单向通信信道,在传统的单向关闸数据单向传输的信源单向的基础上增加了信道单向,二者结合使得数据的单向传输更加可靠,同时提高了安全等级。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光通信信道单向传输模块,沿光路方向依次设置有:输入尾纤、输入准直器、偏振光栅一、旋光元件、偏振光栅二、输出准直器、输出尾纤;其中,
输入尾纤与发光模块相连,用于接收发光模块发出来的激光光束,并向输入准直器发送;
输入准直器接收激光光束,并输入激光光束穿过偏振光栅一,形成偏振光一;
旋光元件用于将穿过的偏振光进行光轴单方向旋转;
旋光元件接收偏振光一,并将偏振光一进行旋转,改变光轴方向形成偏振光二;保证偏振光二的光轴方向与偏振光栅二的光轴方向一致;
输出准直器接收穿过偏振光栅二的偏振光二,并将偏振光二输出至输出尾纤;
输出尾纤与感光模块相连,用于接收偏振光二,并发送至感光模块。
进一步的,偏振光栅一和偏振光栅二具有相同的偏转性能;偏振光栅一的光轴方向垂直设置;偏振光栅二的光轴方向与偏振光栅一的光轴方向夹角成45°设置。
进一步的,旋光元件垂直设置,将穿过的光进行光轴逆时针旋转45°。
进一步的,旋光元件将偏振光一进行逆时针旋转45°。
进一步的,单向传输模块还包括永磁体,永磁体围绕于偏振光栅一、偏振光栅二和旋光元件的四周。
进一步的,输入尾纤与发光模块相连及输出尾纤与感光模块相连均采用LC接口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信安(北京)信息安全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铁信安(北京)信息安全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7500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