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墙面腻子结构及墙面腻子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071399.9 | 申请日: | 2021-09-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3321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4 |
发明(设计)人: | 方季屏;梁东;余志伟;苏丽君;吴兆烽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奇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F13/04 | 分类号: | E04F13/04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恒程创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542 | 代理人: | 张小容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新安街道***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墙面 腻子 结构 施工 方法 | ||
1.一种墙面腻子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墙体表面的复合腻子层,所述复合腻子层至少包括设置在所述墙体外表面的底腻子层,所述底腻子层采用石膏基腻子,所述底腻子层外表面铺贴有加强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墙面腻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腻子层的加强网的丝径为0.1~0.2mm,孔径为1.0~2.0mm,所述底腻子层的加强网的网格线与墙面长度方向的角度为30°~60°;和/或,所述石膏基腻子的厚度为0.5~1.0mm、粘结强度≥0.3MPa。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墙面腻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腻子层还包括:中腻子层,所述中腻子层布置于所述底腻子层外,所述中腻子层采用厚度为0.5~0.8mm、粘结强度≥0.5MPa的水泥基腻子;所述中腻子层外表面铺贴有加强网,所述中腻子层的加强网的丝径为0.05~0.1mm,孔径为0.5~1.0mm;所述中腻子层的加强网的网格线与所述底腻子层的加强网的网格线反方向对称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墙面腻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腻子层还包括:面腻子层,所述面腻子层布置于所述中腻子层外,所述面腻子层采用厚度为0.2~0.6mm、粘结强度≥0.6MPa的水泥基腻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墙面腻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腻子层的强度低于所述中腻子层和面腻子层的强度;所述加强网采用镀锌钢丝网或不锈钢丝网;和/或,在所述面腻子层的水泥基腻子上通过高压无气喷涂机喷涂纳米硅渗透固化剂渗透液,使固化剂渗透液渗入水泥基腻子层内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墙面腻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墙面腻子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墙体与底腻子层之间的抹灰层,以及设置在所述面腻子层外的饰面层。
7.一种墙面腻子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墙体表面施抹底腻子层,所述底腻子层采用石膏基腻子;
在所述底腻子层抹平初凝前,将裁好的加强网铺贴在所述底腻子层外表面,采用抹子将所述加强网压入所述底腻子层的腻子面层,并使得所述底腻子层的加强网与底腻子层粘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墙面腻子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底腻子层干透后,在所述底腻子层表面施抹中腻子层,所述中腻子层采用厚度为0.5~0.8mm、粘结强度≥0.5MPa的水泥基腻子;
在所述中腻子层抹平初凝前,将裁好的加强网铺贴在所述中腻子层外表面,并使得所述中腻子层的加强网与中腻子层粘结,所述中腻子层的加强网的网格线与所述底腻子层的加强网的网格线反方向对称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墙面腻子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中腻子层干透后,在所述中腻子层表面施抹面腻子层,所述面腻子层采用厚度为0.2~0.6mm、粘结强度≥0.6MPa的水泥基腻子;
在所述面腻子层干透后,采用高压无气喷涂机喷涂纳米硅渗透固化剂渗透液,使固化剂渗透液渗入所述面腻子层的水泥基腻子内部,其中,喷涂压力为10~25MPa,所述高压无气喷涂机的喷枪与墙面垂直,喷枪距墙面300~400mm,喷枪运行速度300~400mm/s。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墙面腻子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底腻子层的加强网的丝径为0.1~0.2mm,孔径为1.0~2.0mm,所述中腻子层的加强网的丝径为0.05~0.1mm,孔径为0.5~1.0mm;所述底腻子层的加强网的网格线与墙面长度方向的角度为30°~60°;和/或,所述石膏基腻子的厚度为0.5~1.0mm、粘结强度≥0.3MPa。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奇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奇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71399.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连接件及车辆组件
- 下一篇:基于可重构智能表面的全双工通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