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采用菌酶复合发酵剂制备秸秆生物饲料的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060188.5 | 申请日: | 2021-09-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4917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07 |
| 发明(设计)人: | 陈丽花;王三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
| 主分类号: | A23K10/12 | 分类号: | A23K10/12;A23K10/37;A23K10/14 |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1 | 代理人: | 翁若莹 |
| 地址: | 200235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采用 复合 发酵剂 制备 秸秆 生物 饲料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采用菌酶复合发酵剂制备秸秆生物饲料的方法。本发明以发酵秸秆的总酸含量为指标,向发酵原料中添加木聚糖酶200U·g‑1(秸秆)、纤维素酶30U·g‑1(秸秆),选定接种量4‑12%(乳酸乳球菌菌种和酿酒酵母菌菌种混合的比例为11:1)、料液比1:0.6‑1:1.4、发酵温度30‑40℃和发酵时间36‑48h建立均匀设计表,确定制备秸秆生物饲料的最佳发酵工艺条件。本发明采用的菌酶复合发酵剂能够有效降解秸秆中的粗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获得营养成分含量高且酸甜适口并有一定酒香味的秸秆生物饲料,为实现秸秆的资源化再利用及“过腹还田”提供了关键技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采用菌酶复合发酵剂制备秸秆生物饲料的方法,属于微生物发酵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玉米、小麦、稻草、油菜等秸秆的主要成分是粗纤维、半纤维素,有的还含有少量木质素,因此质地较硬,不宜咀嚼、难以消化;如果直接饲喂家畜则会出现适口性较差、使饲喂动物缺乏食欲等问题,从而影响了家畜整体的采食量及对秸秆饲料的消化利用率。另外,秸秆类饲料难以消化、不能满足动物机体对营养物质的需要,不适宜直接饲喂家畜,所以作物秸秆在畜牧上的利用率仅占秸秆总量的小部分。
微生物发酵饲料的应用已经有很长历史,形式多种多样。但有关微生物发酵饲料的定义至今仍不统一。基本概括为:在人为可控制的条件下,以植物性农副产品为主要原料,通过精选有益微生物的酵解代谢作用,降解部分纤维素、蛋白质和脂肪等大分子物质,生成可溶性糖、有机酸及多肽等小分子物质,使饲料变软变香、营养物质充分释放,形成营养丰富、适口性好、菌体含量高的生物饲料或饲料原料,为动物充分消化和吸收打下基础,同时改善动物肠道消化环境,让饲料在体内、外持续分解。同时,在秸秆生物处理过程中还产生并积累大量营养丰富的微生物菌体蛋白及多种消化酶、未知促生长因子,能增强动物的抗病能力,刺激其生长发育,有些代谢产物对饲料还具有防腐作用,如乳酸、醋酸、乙醇等能延长饲料保质期。成功解决了秸秆可利用养分少,适口性差的缺点,可有效促进秸秆资源的有效利用,显著降低养殖成本。
但是目前对秸秆进行发酵制备的生物饲料存在菌种单一、发酵不充分、营养物质释放程度低、产品适口性差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目前单一菌种发酵秸秆存在发酵不充分、营养物质释放程度低、产品适口性差等问题,采用菌酶复合发酵剂协同降解秸秆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木质素制备生物饲料,提高其营养价值和适口性。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采用菌酶复合发酵剂制备秸秆生物饲料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乳酸乳球菌和酿酒酵母菌菌种的活化:在蒸馏水中加2wt%的红糖灭菌,冷却后接入菌种,在30-40℃下恒温活化1-2h;
步骤2:将步骤1活化所得的乳酸乳球菌菌种和酿酒酵母菌菌种按比例混合得到发酵菌种;
步骤3:将粉碎的秸秆与水按照一定料液比混合后,加入木聚糖酶和纤维素酶,再接入步骤2所得的发酵菌种,进行固态发酵,得到秸秆生物饲料。
优选地,所述步骤2中乳酸乳球菌菌种和酿酒酵母菌菌种混合的比例为11:1。
优选地,所述步骤3中加入的木聚糖酶的量为200U/g秸秆,加入的纤维素酶的量为30U/g秸秆。
优选地,所述步骤3中固态发酵的工艺条件为:接种量6~12wt%,料液比1:0.6~1.4,发酵温度30~40℃,发酵时间36~84h。
更优选地,所述步骤3中固态发酵的工艺条件为:接种量12wt%,料液比为1:1.1,发酵温度40℃,发酵时间84h。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未经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6018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