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卷积神经网络池化计算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在审
申请号: | 202111056544.6 | 申请日: | 2021-09-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4358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03 |
发明(设计)人: | 徐天赐;景璐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N3/04 | 分类号: | G06N3/04;G06N3/063 |
代理公司: | 北京连和连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8 | 代理人: | 刘小峰;陈黎明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卷积 神经网络 计算方法 系统 存储 介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卷积神经网络池化计算方法存储介质包括:接收来自卷积层输出的一维行向量形式的数据输入并存储到池化计算单元;建立行池化缓存,从行向量输入数据中读取每次行池化计算的数据,并基于行向量滑窗依次对每个行向量输入数据进行行池化计算,以得到行池化输出数据存入所述行池化缓存;响应于所述行池化缓存中的行池化输出数据满足列池化计算的所需数据大小,从所述行池化缓存中读取每次列池化计算的数据,并基于列向量滑窗依次对所述行池化输出数据进行列池化计算,以得到列池化输出数据。通过本发明的方案,实现了输入特征图数据的连续加载与池化计算的连续性,重复加载数据少,提高计算速度能够灵活适应不同类型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卷积神经网络池化计算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卷积神经网络是人工神经网络的一种,广泛应用于图像分类、目标识别、行为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与文档分类等领域。卷积神经网络的结构一般由输入层、若干隐含层与输出层组成。输入层用于多维输入数据(如彩色图片),输出层用于输出识别结果,隐含层用于神经网络计算。神经网络计算算子包括卷积、激励函数、池化、Batch Norm、全连接计算等。其中第一层隐含层的输入为通过输入层输入的多维输入数据,输出为特征图,其他隐含层的输入都为上一层的特征图,输出为本层特征图。
近几年,随着计算机计算能力的增长与卷积神经网络结构的发展,卷积神经网络的识别准确度有了很大提高,但与此同时,卷积神经网络的深度也不断加深,网络结构更加复杂,计算量也越来越大,因此需要GPU(Graphics Processing Unit,图形处理器)、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ASIC(Application Specific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等异构计算设备来加速卷积神经网络推理计算。
池化计算是卷积神经网络中较为常见的计算过程,主要是通过在特征图上划分尺寸为N*N的池化区域,对池化区域数据进行一定的操作,最终得到一个输出结果,从而达到缩小图像数据规模的作用。池化计算方式主要分为最大池化与平均池化两种。最大池化是取池化区域中的最大值作为输出,平均池化是对池化区域内所有数据取平均值作为输出结果。
现有的卷积神经网络池化计算单元通常采用缓存全部池化区域数据的方式进行池化计算,对池化区域数据采取重复加载或循环更新的方式。对于数据重复加载的方式,每次池化计算开始时,都要重新加载输入特征图的池化区域的数据,而池化计算结果中临近两个输出数据对应的输入特征图池化区域数据有很大一部分是重合的。对于数据循环更新的方式,池化计算进行过程中仅更新池化区域移动所造成的输入数据非重合部分。虽然池化区域循环更新的方式可以避免数据的重复加载,但这两种方式中每次计算所加载的池化区域数据都是二维的非连续存储数据,在加载池化区域数据时将无法发挥存储器最佳访存带宽,并且增加了寻址的计算复杂度。另外,此计算方式对池化区域的尺寸敏感,不同尺寸的池化计算通常需要不同的硬件电路或指令流程实现。
因此,亟需一种可以解决深度神经网络中池化层数据必须加载完全才可进行池化的池化优化方案。以提高在应用于各种人工智能服务,如人脸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的深度神经网络中池化层的池化能力。提供更快速的深度神经网络计算速度。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卷积神经网络池化计算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通过将池化计算分为行池化计算与列池化计算两个步骤,使两个步骤流水并行进行,重复加载数据少,提高了计算速度,实现了输入特征图数据的连续加载与池化计算的连续性,并且通过对行向量输出尺寸、计算类型、滑窗尺寸等的灵活设定,能够灵活适应不同类型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
基于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卷积神经网络池化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5654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线缆捆扎装置及方法
- 下一篇:一种办公室卡座线缆收纳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