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酱油酿造多菌种制曲的工艺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055491.6 | 申请日: | 2021-09-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0179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7 |
发明(设计)人: | 王立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风酿调味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N1/14 | 分类号: | C12N1/14;A23L27/50;C12R1/69;C12R1/685;C12R1/66 |
代理公司: | 六安市新图匠心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39 | 代理人: | 朱小杰 |
地址: | 24620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酱油 酿造 菌种 工艺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酱油酿造多菌种制曲的工艺方法,涉及酱油生产领域,针对背景技术提出的分泌酶系单一,生产游离氨基酸的能力较弱,使得产品风味不足的问题,现提出以下方案,包括以下步骤:原料处理:原料破碎至9mm网筛筛选,将豆粕和小麦按比例混合,进行干蒸、润水、蒸煮,将制得的种曲分成3份,得到种曲1、种曲2和种曲3,接种:向种曲1、种曲2和种曲3内分别加入米曲霉、黑曲霉和7801曲霉。本发明米曲霉、黑曲霉和7801曲霉分别进行制曲,按比例混合入池发酵制曲,使米曲霉分解蛋白能力、黑曲霉糖化力及7801曲霉分泌羟基多肽丰富鲜味独特的特点充分显示,对氨基酸态氮生产率,蛋白质的利用率有较大提高,酱油品质风味得到更大提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酱油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酱油酿造多菌种制曲的工艺方法。
背景技术
酱油是中国传统的调味品,用大豆或脱脂大豆或黑豆、小麦或麸皮,加入水、食盐酿造而成的液体调味品,色泽呈红褐色,有独特酱香,滋味鲜美,有助于促进食欲,酱油是由酱演变而来,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国周朝就有制做酱的记载了,而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酱油之酿造纯粹是偶然地发现,中国古代皇帝御用的调味品,最早的酱油是由鲜肉腌制而成,与现今的鱼露制造过程相近,因为风味绝佳渐渐流传到民间,后来发现大豆制成风味相似且便宜,才广为流传食用。
在酱油生产过程中,制曲阶段是最关键时期,酱曲的优劣直接影响酱油质量,决定原料利用率高低,并且影响酱油发酵质量和淋油效果,国内生产企业大多使用沪酿3.042米曲霉制曲,但因米曲霉分泌酶系单一,生产游离氨基酸的能力较弱,使得产品风味不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酱油酿造多菌种制曲的工艺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酱油酿造多菌种制曲的工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原料处理:原料破碎至9mm网筛筛选,将豆粕和小麦按比例混合,进行干蒸、润水、蒸煮,将制得的种曲分成3份,得到种曲1、种曲2和种曲3;
B:接种:向种曲1、种曲2和种曲3内分别加入米曲霉、黑曲霉和7801曲霉,得到曲料1、曲料2、曲料3;
C:厚层通风制曲:
C1:将曲料1、曲料2和曲料3分别放入曲池中;
C2:静置培养:接种1h-4h期间,静置温度为28℃-32℃,接种 4h-5h期间,培养温度为32℃-37℃,接种5h-8h期间,首先间歇通风,随后连续通风,接种8h-12h期间,循环通风;
C3:第一次翻曲:白色菌丝密集,曲料结块,通风受阻,温度有超过37℃的趋势时,进行翻曲,人工应将曲料底层翻至上层,翻曲应均匀且要打碎,翻曲时循环通风,适应时调节曲房门大小;
C4:第二次翻曲:第一次翻曲1h-5h后,白色菌丝密集,曲料结块,通风受阻,温度有超过37℃的趋势时,进行第二次翻曲,翻曲时循环通风,适应时调节曲房门大小;
C5:铲曲:当曲料收缩出现大面积裂缝时,循环通风,适当时调节曲房大小,并消除裂缝;
C6:出曲。
优选地,所述步骤A中豆粕和小麦的质量比为7:3。
优选地,所述步骤B中米曲霉、黑曲霉和7801曲霉的质量比为 3:1:1。
优选地,所述步骤C1中曲料的料层厚度为20cm-30cm,且料层疏松、厚薄均匀。
优选地,所述C3中第一次至第二次翻曲之间的温度为32℃ -37℃。
优选地,所述C4第二次翻曲至铲曲之间的温度应控制在32℃ -3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风酿调味品有限公司,未经风酿调味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5549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