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生物降解的复合改性薄膜袋粒子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048211.9 | 申请日: | 2021-09-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7355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0 |
| 发明(设计)人: | 黄炜岚;谭卓华;谭晓露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绿徽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8L3/10 | 分类号: | C08L3/10;C08L71/02;C08L99/00;C08L67/04;C08L67/02;C08L91/00;C08K9/12;C08K9/04;C08K3/08;C08K7/24;C08K3/26;C08K3/22;C08J5/18 |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南锋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28 | 代理人: | 刘媖 |
| 地址: | 511400 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丰泽***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物降解 复合 改性 薄膜袋 粒子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可生物降解的复合改性薄膜/袋粒子材料,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氧化改性高直链淀粉60~80份、复合增塑剂6-10份、天然有机植物纤维材料3~8份、组合改性剂1-3份、生物可降解类聚酯复合物20~30份、功能助剂1份、改良剂1-1.5份、改性纳米碳纤维4.5-8份、无机填料10~30份;
所述改性纳米碳纤维制备方法如下:
1)制备羟基化改性多孔纳米碳纤维:称取一定量的碳酸氢铵和聚乙烯醇,加入到一定量的去离子水中,磁力搅拌均匀得到混合水溶液,混合水溶液中聚乙烯醇的质量浓度为15%,碳酸氢铵的质量浓度0.1-1%;按照聚乙烯醇:热固性酚醛树脂质量比2.5:1,在混合水溶液中加入热固性酚醛树脂,在50℃水浴条件下超声处理3h得到均一透明溶液;将上述均一透明溶液作为静电纺丝液,加入到微量注射泵中,微量注射泵的针头施加22-28kV电压,负极接收极为接地的不锈钢网,接收距离为15-20cm,控制微量注射泵的流速,液滴在电场作用下向负极运动,进行静电纺丝,在不锈钢网上得到聚乙烯醇/热固性酚醛树脂复合纳米纤维;将复合纳米纤维在100-160℃条件下加热固化,然后在氮气气氛下850-950℃下炭化得到多孔纳米碳纤维;将上述多孔纳米碳纤维加入到氢氧化钠水溶液中,水浴条件下磁力搅拌1-2h得到表面羟基化的多孔纳米碳纤维;
2)制备柠檬酸修饰的银量子点分散液:在20-30℃条件下,在1L的去离子水中,加入10-20ml浓度为0.1-0.2mol/L的硝酸银水溶液和30-50mg水合肼,磁力搅拌0.5-1h后加入5-15ml浓度为0.05-0.15mol/L的柠檬酸溶液,继续搅拌反应0.5-1h,离心收集固体产物,然后用去离子水和无水乙醇反复洗涤,分散在到适量的去离子水中,超声处理得到柠檬酸修饰的银量子点分散液;
3)按一定量固液比将步骤1)得到的表面羟基化的多孔纳米碳纤维分散到步骤2)得到的柠檬酸修饰的银量子点分散液中,磁力搅拌1-2h,过滤分离,得到负载银量子点的多孔纳米碳纤维,即为改性纳米碳纤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生物降解的复合改性薄膜/袋粒子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高直链淀粉为玉米淀粉、小麦淀粉、马铃薯淀粉、大麦淀粉、绿豆淀粉、豌豆淀粉、红薯淀粉、木薯淀粉中的一种或两种的混合物。所述高直链淀粉直链含量为40~9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物降解的复合改性处理的餐具粒子材料,其中,氧化改性高直链淀粉制备方法如下:将所述高直链淀粉分散到去离子水中得到质量浓度为40-50%的淀粉乳液,加入一定量的双氧水,在室温下反应1-2h,最后洗涤、烘干,粉碎得到氧化改性高直链淀粉;所述高直链淀粉的直链含量为40~9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生物降解的复合改性薄膜/袋粒子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增塑剂为聚乙二醇硬脂酸酯、1-乙基-3甲基咪唑乙酸酯、泊洛沙姆、卵磷脂、乙酰柠檬酸三丁酯、丙二醇、丙三醇、木糖醇、环氧大豆油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所述增塑剂的分子量为76-200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生物降解的复合改性薄膜/袋粒子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然有机植物纤维材料为玉米酒糟浓缩干燥粉、小麦酒糟浓缩干燥粉、甘蔗酒糟浓缩干燥粉、高粱酒糟浓缩干燥粉、青裸酒糟浓缩干燥粉、椰子壳粉、槟榔壳粉、橄榄核粉、咖啡渣干燥粉、可可提取物干燥粉、竹粉、芦苇粉、葵花籽壳粉、榴莲皮纤维粉、木棉纤维粉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所述天然有机植物纤维材料粒度大小为800~2000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生物降解的复合改性薄膜/袋粒子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改性剂为十二烯基琥珀酸酐、辛烯基琥珀酸酐、无水乙醇和氢氧化钠混合物;所述混合物比例为1:1:4:0.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绿徽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广州绿徽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48211.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