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多脉搏传感器的穿戴式脉诊手环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2111047712.5 | 申请日: | 2021-09-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2964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20 |
| 发明(设计)人: | 颜建军;朱光耀;邱文博;蔡祥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东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A61B5/02 | 分类号: | A61B5/02;A61B5/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德崇智捷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67 | 代理人: | 金星 |
| 地址: | 200237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脉搏 传感器 穿戴 式脉诊手环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多脉搏传感器的穿戴式脉诊手环系统,包括安装有脉诊系统的网络服务器,带有第一光电脉搏传感器的且夹持在手指端部的检测指夹,带有第二光电脉搏传感器、压力脉搏传感器的且佩戴在手腕部的检测手环;所述检测手环内设有微型处理模块,且第一光电脉搏传感器、第二光电脉搏传感器和压力脉搏传感器通过采集电路模块与微型处理模块电连接,所述微型处理模块通过通讯模块与网络服务器通讯连接。本发明通过设置具有多种脉搏传感器的穿戴式脉诊手环系统,通过采集不同类型、不同位置的脉搏波信号进行分析处理,获取更加丰富的生理信息,并通过特定的脉诊系统进行诊脉识别,从而有效提高心血管健康检测的准确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辅助器械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多脉搏传感器的穿戴式脉诊手环系统。
背景技术
心血管系统是人体重要的循环系统,是各组织的营养物质和氧气运输线。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疾病在我国越来越普遍。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9》的统计数据,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已达3.3亿,并且患病率和死亡率长期保持增长趋势;在城市和农村,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分别占比43.56%和45.91%。心血管疾病对人民健康生活的威胁越来越大,因此通过长期监测心血管系统的健康状态及时预防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心血管内的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在心脏的收缩作用下从左心室涌入主动脉,使得动脉近端管壁扩张、内部压力升高;而当心室舒张时,射血活动暂时停止,动脉在血管弹性的作用下恢复收缩。在收缩舒张的过程中,血液在压力差的作用下以心脏为起点沿着血管快速向远端传播,使得远端动脉亦出现相似的搏动,形成脉搏波,该信号携带了大量与心血管状态相关的信息。在我国的传统诊断方法脉诊中,医师通过按压腕部桡动脉感受这种血管周期性的扩张变化,并将感受到的搏动形态分为不同脉象。脉象可以用来判断寒热虚实等疾病性质,也可以用来判断疾病预后,在中医中是辨识疾病的重要客观指标。
脉诊作为一种无创的辨诊方法,其具有诊断方便、成本低、结果有效等特点,拥有较完善的评估和干预体系。随着中医脉诊客观化的发展,更多研究表明脉搏波特征与心血管生理状态存在较强的联系,通过使用数学分析、人工智能等方法可以将这些信息挖掘出来。因此遵循客观化研究的理念和方式,基于采集得到的脉搏波实现对人体心血管健康的快速检测,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对人民健康生活的威胁日益增大,使得日常的健康状态监测对心血管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尤为重要。在中医脉诊客观化研究中,通过人体的脉搏波信号分析健康状态的方法逐渐成熟,但常见的脉诊设备采样信息单一、设备复杂,难以满足对心血管系统长期的高频率健康检测需求。因此我们对此做出改进,提出一种基于多脉搏传感器的穿戴式脉诊手环系统。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基于多脉搏传感器的穿戴式脉诊手环系统,包括安装有脉诊系统的网络服务器,带有第一光电脉搏传感器的且夹持在手指端部的检测指夹,带有第二光电脉搏传感器、压力脉搏传感器的且佩戴在手腕部的检测手环;所述检测手环内设有微型处理模块,且第一光电脉搏传感器、第二光电脉搏传感器和压力脉搏传感器通过采集电路模块与微型处理模块电连接,所述微型处理模块通过通讯模块与网络服务器通讯连接;
通过第一光电脉搏传感器对手指端的容积脉搏波信号进行采集,通过第二光电脉搏传感器对手腕部桡动脉的容积脉搏波信号进行采集,通过压力脉搏传感器对手腕部的腕部桡动脉处的压力脉搏波信号;然后将采集到的手指端、手腕部桡动脉容积脉搏波信号以及手腕部的腕部桡动脉处的压力脉搏波信号通过通讯模块上传到网络服务器中,利用脉诊系统进行诊断。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的脉诊系统进行诊断的诊断方法是,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步骤1,分别采集腕部桡动脉处的压力脉搏波信号、容积脉搏波信号,以及指端的容积脉搏波信号,以获取丰富的心血管信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东理工大学,未经华东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4771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模组式LED水下灯
- 下一篇:涂处理剂的设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