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改性炭基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1046754.7 | 申请日: | 2021-09-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1376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6 |
发明(设计)人: | 李海龙;孟凡悦;杨建平;屈文麒;杨泽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20/20 | 分类号: | B01J20/20;B01J20/28;B01J20/30;B01D53/10 |
代理公司: | 长沙市融智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3114 | 代理人: | 袁靖 |
地址: | 410083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改性 吸附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改性炭基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方法以活性炭为载体,负载氯化亚铜、氯化铜、氯化铁、氯化钙、溴化铜、溴化亚铁、溴化钙、碘化亚铜、碘化亚铁、碘化钙等为活化物,采用常温机械球磨活化成功制备了改性炭基材料,作为吸附剂用于烟气中汞的固定脱除。该方法工序简易、操作简单、耗时较短;常温下即可操作不需要高温焙烧,能耗较小;改性过程无废水、废渣产生,水和原料的用量少,显著降低成本;改性炭基吸附剂对汞吸附容量大和吸附速率快,脱汞产物环境友好无二次污染。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境污染防治净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改性炭基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汞是工业烟气中典型的重金属污染物,具有剧毒性、高腐蚀性、高挥发性及易迁移扩散性的特点。汞及其化合物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累积,危害人的神经系统,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汞的排放来源可分为自然来源和人为来源,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人为汞排放国,燃煤是我国最大的人为汞污染来源,燃煤排放的汞占全国人为汞排放总量的40%,其他重工业如金属冶炼、石油化工、水泥生产等也是主要的汞排放源。由于汞的排放与污染具有全球性,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制定了关于汞的《水俣公约》,旨在对全球范围内的汞排放进行控制。
吸附法是一种应用广泛的从烟气中脱除汞的方法,喷射活性炭吸附剂是目前最成熟可行的汞排放控制技术。活性炭对汞的吸附作用主要为物理吸附,活性炭的巨大的比表面积、丰富的孔结构使其对汞具有良好的物理吸附能力。但因其独特的物理特性,活性炭能同时吸附多种物质,烟气中的其他成分与汞抢占吸附位点,降低了活性炭的利用率,导致活性炭的用量大幅度增加,所需碳汞质量比高达几千甚至十几万,提高了运行成本和载汞吸附剂的处理成本,导致该技术整体脱汞成本偏高。
对活性炭改性处理,提高活性炭的脱汞效率,降低活性炭的使用量,可进一步的降低脱汞成本。活性炭改性方法主要包括卤素改性和非卤素改性两类,卤素改性是将氯、溴、碘卤族元素作为化学活性位点浸渍担载在活性炭上生成卤化汞,脱汞效率与卤族活性位点担载数量有关;非卤素改性则是将硫、氧、金属氧化物等亲汞官能团担载在活性炭上,提高活性炭对汞的化学吸附能力。担载硫、氧、金属氧化物的改性过程,需由复杂的前驱体精准控制,故改性难度较大,成本较高。现有的卤素改性方法一般采用浸渍法,改性效果受浸渍条件的影响较大,改性效果较差;即使采用含高浓度卤素的浸渍液长时间浸渍,卤素的担载率仍很低;浸渍后还需经过蒸发干燥、高温焙烧活化等步骤,改性过程能耗较高;改性流程复杂、药剂量大、用水量高、耗时长,脱汞效率一般;浸渍后废水造成二次环境问题。
本发明采用了机械球磨方式进行负载,大大提升了负载效率,发现采用球磨方式仅仅针对某些卤素的铜盐、亚铜盐、铁盐、亚铁盐、钙盐有较好的效果,而铵盐、钾盐和钠盐负载后的效果均不佳。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改性活性炭汞吸附剂制备过程复杂、能耗高,资源浪费严重,成本高,脱汞效率低的问题,降低活性炭的使用量,进而降低脱汞成本,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改性炭基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方法操作简单、工序简易、耗时较短、能耗小、成本低,无废水、废渣产生,原料用量少,改性后可大幅度的提高活性炭的脱汞容量和脱汞速率。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的。
一种改性炭基吸附剂的制备方法,活性炭和活化物机械球磨后获得;活化物包括:氯化亚铜、氯化铜、氯化铁、氯化钙、溴化铜、溴化亚铁、溴化钙、碘化亚铜、碘化亚铁、碘化钙及它们的水合物中的至少一种,优选氯化亚铜、氯化铜、溴化铜、碘化亚铜中及它们的水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的改性炭基吸附剂的制备方法,研磨时加入润湿剂,优选为稀盐酸,进一步优选稀盐酸的质量浓度为2-8%,润湿剂的添加量为固体质量的1-10%。
所述的改性炭基吸附剂的制备方法,活性炭包括煤质、木质、沥青质或石油焦质。
所述的改性炭基吸附剂的制备方法,活性炭与活化物的质量比为30:1-1:4,优选5:1-1: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南大学,未经中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4675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