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管廊淤泥、河道底泥协同资源化处置及其利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045983.7 | 申请日: | 2021-09-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2072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9 |
发明(设计)人: | 范洪凯;周国锋;顾俊杰;孟英杰;胡喆;邱金伟;黄丽珠;刘红燕;肖子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山东省环科院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38/00 | 分类号: | C04B38/00;C04B33/132;C04B33/13 |
代理公司: | 北京知联天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94 | 代理人: | 张迎新 |
地址: | 250013***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淤泥 河道 协同 资源 处置 及其 利用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管廊淤泥、河道底泥协同资源化处置及其利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取管廊淤泥、河道底泥分别经重力沉降浓缩,得到浓缩管廊淤泥和浓缩河道底泥;将浓缩管廊淤泥和浓缩河道底泥分别进行烘干,得到干燥管廊淤泥和干燥河道底泥;将干燥管廊淤泥和干燥河道底泥分别破碎过筛,得到管廊淤泥粉末和河道底泥粉末;将管廊淤泥粉末、河道底泥粉末、无机添加剂和粘合剂均匀混合,得到制备多孔陶粒砌块的原料;向原料中加入水并搅拌均匀,得到多孔陶粒砌块原料;将多孔陶粒砌块原料制成多孔陶粒砌块。本发明将管廊淤泥及河道底泥制作多孔陶粒砌块,通过烧结对污染物进行固定降低原料危害;脱水效率更高,占地面积更小,异味小。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污泥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管廊淤泥、河道底泥协同资源化处置及其利用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城区内涝问题频发,管廊清淤及河道清淤是主要的解决手段。目前国内对城市市政管廊淤泥处置未给予足够重视,长期以来对清淤后的管廊淤泥采取了简单、粗放的处置方式,多数将管廊淤泥未经处理直接填埋,只有少数城市采取了自然干化后填埋的方式进行处置。但由于管廊淤泥年产生量大,一线、二线城市每年管廊淤泥产生量达到数十万吨甚至百万吨,当前“自然干化+填埋处置工艺”处理效率较低,占地面积大,很难高效消化上述淤泥量。且目前很多城市填埋场已经超负荷运转,接收干化淤泥后填埋场剩余库容量加速消耗,导致填埋场运转成本升高,无法满足填埋场设计年限及经济效益,因此垃圾填埋场对管廊淤泥的准入标准越来越严格。目前国内黑臭水体已开展集中整治,黑臭水体底泥是主要的内源污染来源,疏浚后底泥中富集多种污染物质(重金属、有机物),现有处置方式、最终去向难题与管廊淤泥相似,甚至无处接收。因此,如何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处置城市管廊淤泥和河道底泥是目前亟需解决的一个难题。
现有技术采用自然干化+烧制轻质陶粒,利用污水污泥与河道底泥烧制轻质陶粒的制备方法,具体流程为:一、将污水污泥、河道底泥进行自然干燥,使其含水率30%~40%;二、将干燥后的污水污泥、河道底泥分别破碎并使之破碎颗粒,然后分别保存污水污泥颗粒、河道底泥颗粒;三、将处理后的污水污泥颗粒、河道底泥颗粒按质量百分比进行混合,得干混料;四、将添加剂、水加入干混料中,搅拌,然后在颗粒机上挤压成型,得陶粒胚体,自然晒干;五、将自然晒干的陶粒胚体进行烧制,得轻质陶粒,即完成污水污泥与河道底泥烧制轻质陶粒的制备。上述工艺存在干化效率低、占地面积大、生产过程有异味等问题,且陶粒成品多需要再加工方能作为装配式建材使用。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难题,依据城市管廊淤泥及河道底泥物化特性,针对目前处置技术短板及痛点,亟需开发一种新的资源化处置方法。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管廊淤泥、河道底泥协同资源化处置及其利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取管廊淤泥、河道底泥分别经重力沉降浓缩,得到浓缩管廊淤泥和浓缩河道底泥;
将所述浓缩管廊淤泥和所述浓缩河道底泥分别进行烘干,得到干燥管廊淤泥和干燥河道底泥;
将所述干燥管廊淤泥和所述干燥河道底泥分别破碎过筛,得到管廊淤泥粉末和河道底泥粉末;
将所述管廊淤泥粉末、所述河道底泥粉末、无机添加剂和粘合剂均匀混合,得到制备多孔陶粒砌块的原料;
向所述原料中加入水并搅拌均匀,得到多孔陶粒砌块原料;
将所述多孔陶粒砌块原料制成多孔陶粒砌块。
更进一步地,所述浓缩管廊淤泥和所述浓缩河道底泥的污泥浓度均为10~25g/L。
更进一步地,所述干燥管廊淤泥和所述干燥河道底泥的含水率均为25%~40%。
更进一步地,所述过筛使用的筛网为160目。
更进一步地,所述管廊淤泥粉末、所述河道底泥粉末、所述无机添加剂和所述粘合剂的质量配比为25~30:25~30:15~20:1~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山东省环科院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山东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山东省环科院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4598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