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动力电池包的模块化散热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1044683.7 | 申请日: | 2021-09-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99120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28 |
发明(设计)人: | 陈攀攀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攀攀 |
主分类号: | H01M10/613 | 分类号: | H01M10/613;H01M10/625;H01M10/643;H01M10/6555;H01M10/6557;H01M10/6569;H01M10/656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8050 浙江省台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动力电池 模块化 散热 装置 | ||
一种动力电池包的模块化散热装置,包括电池模组(10)、对夹机构(20)、第一散热(30)和第二散热(40),所述电池模组(10)包括至少两层的阵列排布的多个圆柱形的电池单体(11);所述第一散热(30)包括用于带走电池单体(11)两个相对的第一侧表面(12)的热量的多个散热条带(31);所述第二散热(40)包括用于带走电池单体(11)两个相对的第二侧表面(13)的热量的多个阵列的蒸发柱(43);所述电池单体(11)的两个第一侧表面(12)和两个第二侧表面(13)的面积总和大于等于电池单体的圆柱体表面面积的80%。所述动力电池包的模块化散热装置,电池模组的堆积有效散热的前提下单位体积能量达到最大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动力电池冷却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动力电池包 的模块化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对于圆柱形锂电池而言,达到动力汽车用的蓄电池包所需的电池 单体的数量是巨大的。特斯拉Model-S的蓄电池包重量900kg,功率 85kwh,电压约400V,由16个电池模组串联而成,并且每个电池模 组包括444节18650型三元锂离子的电池单体,其又由6个电池组串 联而成,每个电池组由74节上述电池单体并联而成,因此,整个蓄 电池包由7104节18650型锂电池单体组成。
数千个性能最好的蓄电池单体,整合成很差的蓄电池包导致电池 包的整体性能降低。蓄电池包的热场均衡,要求数千个电池单体的每 一个的最高温度低于40℃,电池单体之间的温差低于5℃。蓄电池 包追求单体电池的紧密堆叠,通常通过电池包的单位体积的能量 kwh/mm3来表征蓄电池包的单体堆积的紧密程度,但堆叠越紧密,散 热越困难,二者是矛盾的。
已知的冷却方式中,热管冷却是能效比高的,因此选择热管冷却 是有前景的冷却方式。
奥地利公司MIBA于德国公开了一种圆柱体电池的电池包(公开 号:DE102019114246A1,公开日:2019年12月12日),电池之间设 置多个热管6,热管6顶部连接在一大块的散热岐片11中,热管6 插入竖直排列的电池单体之间,并通过螺栓紧固于电池模组的底板。 因热管6深埋于电池单体之间,获得圆柱体电池的良好冷却效果,因 热量快速移出至散热岐片11而流失于空气环境中,避免了电池单体 过热。但是,热管顶部带有厚度较大的散热岐片11,增加了电池模 组的高度同时,电池单体只能阵列布置一层,如果两层阵列布置叠置, 电池模组的高度尺寸会增加很多。
美国加州的电动汽车公司ATIEVA于美国公开了一种电池包的冷 却装置(公开号:US2009208829A1,公开日:2009年8月20日), 其图5显示,每个圆柱体的电池单体614周围紧贴设有至少2个热管 506,竖直的蒸发部506紧贴圆柱体的外圆弧面,热管上段弯折90度 形成水平的冷凝部512,该冷凝部512紧贴于液冷板910下方。该热 管506虽然对圆柱体电池单体进行了热管散热,但是热管的冷凝部是 弯折90度后获得的,该弯折大大降低了热管的散热效率。
综上,设计一种动力电池包的散热装置,既能有效利用热管的高 热导率,又不增加电池包尺寸是动力电池热管理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 难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 力电池包的模块化散热装置,解决“既能有效利用热管的高热导率, 又不增加电池包尺寸”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动力电池包的模块化散热装置,
电池模组,所述电池模组包括多个圆柱形的电池单体,所述多个 电池单体以一定行距列距形成阵列排布;至少两层阵列排布叠置形成 电池模组;电池模组阵列置于电池包壳体中;
对夹机构,所述对夹机构用于保持所述阵列排布并实现电池单体 的电连接;
第一散热,所述第一散热包括多个散热条带,所述散热条带连续 地延伸于所述阵列排布的行与行之间,用于带走电池单体两个相对的 第一侧表面的热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攀攀,未经陈攀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4468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