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人类应激负荷测量方法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111039926.8 | 申请日: | 2021-09-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1255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30 |
发明(设计)人: | 钱令嘉;谢方;王雪;赵云;弓景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61B5/16 | 分类号: | A61B5/16;A61B5/0205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陈波 |
地址: | 100850***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人类 应激 负荷 测量方法 及其 应用 | ||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人类应激负荷测量的非诊断方法,包括生理维度指标测量、心理维度指标测量、标志物维度指标测量、作业能力维度指标测量以及应激负荷测量计算;本申请的方法从生理学、心理学、标志物和作业能力四个层面测量评价应激负荷的四维模式,较单一激素测量和单一生理生化测量更能完整反映应激的综合特点;对于优化应激控制策略、规划压力管理措施的实施时机、促进国民健康水平都具有潜在的指导意义。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和人体生理学领域,具体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人类应激负荷测量方法及其在应激性相关疾病防治中的潜在应用。
背景技术
应激反应是人体应对机体内外不良刺激产生的非特异性生理心理反应,表现为应激激素水平的改变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全身各脏器功能的变化,甚至还包括由于内外环境的感知和认知评价的不同所导致的心理行为变化。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竞争的加剧,多数人都处在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之中。尽管应激反应对机体在不利环境中的生存与适应至关重要,但长时间或高强度的应激反应会透支机体潜能,诱发损伤和疾病的发生。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人类约70%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机体应激损伤机制的激活相关,应激也被公认为心脑血管疾病、认知功能障碍、免疫功能障碍等疾病的风险因素。
应激负荷是衡量应激反应负面效应程度的术语,指机体在应激源作用下为适应不利因素挑战而偏离自身稳态的幅度,以及在机体原稳态以外重建并维持非稳态平衡所付出的代价。尽管大家公认对应激负荷的测量与监测是应激损伤早期预警的关键环节,对应激性相关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但应激负荷的定义十分抽象,而应激反应又是涉及机体几乎所有系统参与的复杂过程,因此对应激负荷的量化评价具有相当的难度,一直缺乏有效的测量方法。
长期以来,人们一般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去甲肾上腺素来评估应激负荷,但其存在节律性变化且检测技术复杂,即不准确也不能全面描述应激在心理和行为上的影响。美国应激生物学专家McEwen在1997年提出一套应激负荷评价方法,并在随后的十余年中多次调整该方法涉及的测量指标。提出通过测量收缩压、舒张压、血清总胆固醇、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血清糖基化血红蛋白、血清脱氢表雄酮、尿皮质醇、尿肾上腺素、尿去甲肾上腺素、腰臀比等十项指标实现对应激负荷的量化。该方法在应激评价预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指标间缺乏系统性的组织和分类,且仅考虑了生理和生化指标的变化,忽略了应激对心理、行为和作业能力的影响。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问题,申请人依从应激反应多层次综合性的特点,提出从生理学、心理学、生物标志物和作业能力四个层面测量评价应激负荷的四维模式,建立了一种人类应激负荷测量方法。该方法通过测量八个应激相关指标并加权计算应激负荷指数,实现对人体应激负荷的有效测量,从而为应激损伤及应激相关疾病的早期预警和防护提供依据,有助于国民健康的自我管理和促进。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人类应激负荷测量的非诊断方法,包括生理维度指标测量、心理维度指标测量、标志物维度指标测量、作业能力维度指标测量以及应激负荷测量计算。
进一步地,生理维度指标测量包括心率变异率总功率、呼吸频率测量。
进一步地,心率变异率总功率采用市售心电式心率变异分析仪或其它能够测量心率变异率的装置测量;采集5min心电信号,记录频段<0.4Hz的心率变异率总功率数据,将其记为P1,单位:ms2;按公式:T1=19.6(3466–P1)/1018+50计算该指标的标准分。
该参数人群均值为3466ms2,标准差为1018ms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3992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