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平滑移支座、抗浮锚杆及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1037079.1 | 申请日: | 2021-09-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8536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07 |
发明(设计)人: | 杨伟松;王文浩;许卫晓;李翠翠;张纪刚;于德湖;王向英;曾森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D31/12 | 分类号: | E02D31/12;E02D5/74;E02D2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开阳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10 | 代理人: | 李玉宾 |
地址: | 266033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平 滑移 支座 抗浮锚杆 施工 方法 | ||
一种水平滑移支座、抗浮锚杆及施工方法,涉及建筑物抗浮技术领域,一种水平滑移支座、抗浮锚杆均包括第一钢板、第二钢板、第三钢板、支撑体、支撑钢板、第四钢板、高强度螺栓、杆体、注浆管;施工方法包括水平滑移支座的预制、锚杆杆体浇筑、支座本体的清理、第四钢板安装、铺设垫层、铺设聚乙烯发泡材料层、铺设毛毡滑动层、壳体与钢筋笼焊接、浇筑基础底板等工序。本发明可有效解决现有的抗浮锚杆对基础底板产生约束力,从而在基础底板水平收缩时开裂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物抗浮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水平滑移支座、抗浮锚杆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当采用抗浮锚杆对建筑物采取抗浮处理时,如何解决锚杆对基础底板的水平约束成为了目前急需解决的复杂问题。目前该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基础底板混凝土硬化期间水泥放出大量水化热,内部温度不断上升,在表面引起拉应力。后期在降温过程中,由于受到基础或老混凝土的约束,又会在混凝土内部出现拉应力。气温的降低也会在混凝土表面引起很大的拉应力。当这些拉应力超出混凝土的抗裂能力时,即会出现裂缝。传统抗浮锚杆在与基础底板连接时,往往是锚杆自上而下径直嵌入基础底板,连接面未加任何处理(基础底板的变形受到抗浮锚杆的阻碍,该作用称作“外约束”,外约束应力通常会引起贯穿式裂缝),该方式虽增加了竖向的约束,为基础抗浮提供了帮助,但其在增加竖向约束的同时也会增加水平约束,抑制混凝土在水平方向产生收缩,导致温度约束应力增大,从而基础底板发生开裂影响结构的安全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水平滑移支座、抗浮锚杆及施工方法,将其应用到抗浮锚杆与基础底板的连接中,既能为建筑物抗浮提供支持,又能释放水平方向的约束效应,防止基础底板在水平方向的位移受到约束而发生开裂,从而影响结构的安全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水平滑移支座,包括支座本体,所述的支座本体包括焊接于1或多根锚杆杆体顶端的第一钢板、同轴焊接于第一钢板上表面的圆柱形支撑体、同轴焊接于圆柱形支撑体上表面的第二钢板、设于第一钢板和第二钢板之间的第三钢板及注浆管,所述的第三钢板的中心处设有中心圆孔,并通过中心圆孔套设在支撑体的外周,所述的中心圆孔的直径大于支撑体的外径,所述的第三钢板的上下表面分别与第二钢板的下表面及第一钢板的上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的第三钢板的上端面的外缘焊接有支撑钢板,所述的支撑钢板的顶端通过高强度螺栓连接有第四钢板,所述的第三钢板、支撑钢板及第四钢板构成壳体,所述的注浆管贯穿第二钢板、支撑体及第一钢板、并与杆体并排向下延伸。
一种抗浮锚杆,包括1或多根杆体及支座本体,所述的支座本体包括焊接于杆体顶端的第一钢板、同轴焊接于第一钢板上表面的圆柱形支撑体、同轴焊接于圆柱形支撑体上表面的第二钢板、设于第一钢板和第二钢板之间的第三钢板及注浆管,所述的第三钢板的中心处设有中心圆孔,并通过中心圆孔套设在支撑体的外周,所述的中心圆孔的直径大于支撑体的外径,所述的第三钢板的上下表面分别与第二钢板的下表面及第一钢板的上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的第三钢板的上端面的外缘焊接有支撑钢板,所述的支撑钢板的顶端通过高强度螺栓连接有第四钢板,所述的第三钢板、支撑钢板及第四钢板构成壳体,所述的注浆管贯穿第二钢板、支撑体及第一钢板、并与杆体并排向下延伸。
优选的,所述的第一钢板、第二钢板均为圆形钢板,所述的第三钢板为矩形钢板,所述的壳体为立方体形结构。
优选的,所述的第一钢板、第二钢板及第三钢板之间的接触面设有自润滑层。
优选的,所述的自润滑层由具有自润滑功能的高分子材料构成。
优选的,所述的支撑钢板与第三钢板的焊接处经过打磨抛光和密封处理。
优选的,所述的第一钢板、第二钢板、第三钢板、支撑体及第四钢板均为高强度钢材料制成,所述的壳体的裸露面经过防腐处理。
优选的,所述的支撑板内表面的上部还焊接有支撑钢条,所述的第四钢板的下表面边缘与支撑钢条的上表面相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理工大学,未经青岛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3707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利用矿山压力发电系统
- 下一篇:磺化沥青的节能环保生产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