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应用于柔性直流综合调压装置的自适应滞环控制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111033190.3 | 申请日: | 2021-09-0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7587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30 |
| 发明(设计)人: | 范建华;曹乾磊;宁振;李保安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鼎信通讯股份有限公司;青岛鼎信通讯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J3/36 | 分类号: | H02J3/36;H02J3/12;H02M7/483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66000 山东省青***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应用于 柔性 直流 综合 调压 装置 自适应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应用于柔性直流综合调压装置的自适应滞环控制方法,包括:在三电平滞环控制过程中:网侧参考电压为正时,当网侧参考电压达设定阈值时,滞环模式调整为小脉冲加速控制模式,即零电平状态持续时间达阈值后将逆变器输出状态切换到负电平,提高逆变器输出电流的上升速度;网侧参考电压为负时,当网侧参考电压达设定阈值时,滞环模式调整为小脉冲加速控制模式,即零电平状态持续时间达阈值后将逆变器输出状态切换到正电平,提高逆变器输出电流的下降速度。本发明改善了传统三电平逆变技术在电压过零点附近的电流畸变问题,提高了对电流的跟踪能力,实现了低压补偿装置的可靠补偿效果,方法计算量小、易于实现,具有很强的工程实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配网电能质量治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柔性直流综合调压装置的自适应滞环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城乡差距的缩小,乡村或城市郊区对供电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低电压”问题成为电网的投诉热点,所以基于电力电子变换器的低电压治理装置受到极大的关注,其不但可以补偿低压台区用户电压至正常水平,还能治理谐波和无功等问题。而这种综合调压能力依赖于设备能够快速稳定地发出所需的补偿电流,所以亟需较好的电流控制技术。
滞环控制是一种电流跟踪控制技术,常用于电力电子变换器控制领域,其控制方法实现简单,响应速度快,稳定性好,可实现对电流的快速跟踪控制,具有较好的鲁棒性。针对常见的三电平逆变器,传统的三电平滞环控制方法一般根据电网侧参考电压的正负来确定逆变桥的输出电平,当参考电压为正时,逆变桥的输出电平状态为正或零,当参考电压为负时,逆变桥的输出电平状态为负或零。但滞环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时,在网侧电压过零点附近,受较低开关频率和最小环宽值的影响,补偿电流容易产生畸变现象。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提供了一种应用于柔性直流综合调压装置的自适应滞环控制方法,改善了滞环控制在电压过零点附近的电流畸变问题,从而实现了三电平逆变器输出电流的稳定跟踪控制。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应用于柔性直流综合调压装置的自适应滞环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判断网侧参考电压的正负;
S2:当网侧参考电压为正时,如果柔性直流综合调压装置中的逆变器输出电流大于滞环环宽上边界,则逆变器输出正电平,使逆变器输出电流减小;如果逆变器输出电流小于环宽下边界,则逆变器输出零电平,使逆变器输出电流增大;当网侧参考电压达到设定的阈值范围时,滞环模式调整为小脉冲加速控制模式,即在零电平状态持续一段设定的时间后,将逆变器输出状态切换到负电平,提高逆变器输出电流的上升速度;
S3:当网侧参考电压为负时,如果柔性直流综合调压装置中的逆变器输出电流大于滞环环宽上边界,则逆变器输出零电平,使逆变器输出电流减小;如果逆变器输出电流小于环宽下边界,则逆变器输出负电平,使逆变器输出电流增大;当网侧参考电压达到设定的阈值范围时,滞环模式调整为小脉冲加速控制模式,即在零电平状态持续一段设定的时间后,将逆变器输出状态切换到正电平,提高逆变器输出电流的下降速度。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2与S3中设定的零电平状态持续时间小于预设开关周期的2/3。
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改善了传统三电平逆变技术在电压过零点附近的电流畸变问题,提高了对电流的跟踪能力,实现了低压补偿装置的可靠补偿效果,而且方法计算量小、易于实现,具有很强的工程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柔性直流综合调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和电气连接图。
图2和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自适应滞环控制方法中的小脉冲加速的原理图。
图4是本发明的总体流程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鼎信通讯股份有限公司;青岛鼎信通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青岛鼎信通讯股份有限公司;青岛鼎信通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3319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