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轻质陶粒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1031516.9 | 申请日: | 2021-09-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3547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31 |
发明(设计)人: | 韩辉;王彬;陈昌华;林敏燕;姜兵;高为民;黄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18/02 | 分类号: | C04B18/02;C04B38/06;C04B33/13;C04B33/132;C04B35/622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鼎和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1 | 代理人: | 许爱文 |
地址: | 300400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陶粒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人造轻集料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轻质陶粒及其制备方法。该轻质陶粒包括城市污泥10‑30wt%,煤矸石58‑85wt%、铁尾矿5‑12wt%,外掺谷壳灰1‑5wt%;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利用球磨机将煤矸石和铁尾矿粉磨;然后将城市污泥、煤矸石和铁尾矿混合配料后,搅拌均匀;用挤出造粒机制成生料颗粒并烘干;把烘干的陶粒生料球送入已经升温的回转窑中,然后放入谷壳灰对陶粒表面进行充分包裹,经回转窑煅烧的陶粒从窑头取出,自然冷却到常温;从而得到轻质陶粒成品。不仅无害化利用了城市污泥、铁尾矿、煤矸石等固废,同时也减少了其对环境的危害,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人造轻集料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轻质陶粒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陶粒是人造轻骨料的俗称;由于具有质轻,耐腐蚀,抗冻,抗震和良好的隔绝性等多功能特点,陶粒广泛应用于建材、园艺、污水处理、耐火保温材料、化工、石油等领域;
目前陶粒的制备原料主要为粘土或页岩,由于粘土是一种宝贵的天然资源,大力发展粘土陶粒必将导致大量优质耕地的破坏和流失;而用页岩生产陶粒会破坏自然植被和环境,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生态系统的平衡。
此外还包括其他制备方法:
例如中国专利(申请号200810157490.0)公开了一种主要以30-40份的城市污水厂脱水污泥、5-10份的粉煤灰、50-70份的粘土为原料,按比例混合,高温烧结制得轻质陶粒,其陶粒容重500-600kg/m3,吸水率3.6-12%。
例如中国专利(申请号200810157489.8)公开了一种主要以1-4份的城市污水厂脱水污泥份、6-9的份粘土为原料,按比例混合,高温烧结制得轻质陶粒,其陶粒容重300-500Kg/m3,吸水率1.0-10.4%。
例如中国专利(申请号201610320055.X)公开了一种轻质多孔的污泥陶粒制备方法,所述的污泥陶粒包括以下重量计的原料:锯末10-25份、铁尾矿20-30份、硅灰5-10份、污泥30-40份、生石灰10-15份、红泥岩20-30份、石膏1-5份、菱镁矿5-10份。其陶粒吸水率为9.6%-10.8%,筒压强度5.8-6.1MPa,堆积密度502-516kg/m3的成品。
由于GB/T17431.1-2010标准中对轻质陶粒的要求是:15%≦吸水率≦25%,200kg/m3≦堆积密度≦500kg/m3;0.5MPa≦筒压强度≦1.5MPa;因此上述专利公开的轻质陶粒制备方法中要么堆积密度大于500kg/m3偏重,要么没有提供筒压强度,要么使用了粘土等天然资源,限制了对其的大量使用;此外还要添加多种辅助添加剂,增加了原料成本并且使得原料的均匀性变差,从而对陶粒的烧成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必须对现有的陶粒制备方法加以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全固废为主要原料的轻质陶粒及其制备方法,该方法以城市污泥、煤矸石、铁尾矿等固废主要原料制备轻质陶粒;充分利用了污泥和煤矸石中的有机碳提高陶粒内部的孔隙结构,以及铁尾矿来提高改善陶粒表面玻化层的硬度和降低煅烧温度,所制备轻质陶粒可以应用在轻骨料混凝土、预制构件和装配式建筑上。使用城市污泥、煤矸石、铁尾矿等全固废原料制备轻质陶粒,不仅无害化利用了城市污泥、铁尾矿、煤矸石等固废,同时也减少了其对环境的危害,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实现本发明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可以概括如下: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轻质陶粒,按质量百分比计算该轻质陶粒包括城市污泥10-30%,煤矸石58-85%、铁尾矿5-12%,外掺谷壳灰1-5%;其中城市污泥的含水率为8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3151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