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风冷冰箱在审
申请号: | 202111020207.1 | 申请日: | 2021-09-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6648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9 |
发明(设计)人: | 欧阳钦;李琦;杨常坤;刘阳;李宗豪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D11/02 | 分类号: | F25D11/02;F25D17/06;F25D17/08;F25D21/04;F25D23/00;F25D29/00 |
代理公司: | 中国贸促会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1038 | 代理人: | 许柱山;刘志强 |
地址: | 519070***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风冷 冰箱 | ||
本公开涉及一种风冷冰箱,其包括:箱体,其内限定蒸发器室和冷藏室;蒸发器,设置在蒸发器室内,其被配置为冷却流经的气流,以形成冷却气流;回风道组件,被配置为将冷藏室内的气流引流至蒸发器;以及降温风道组件,其被配置为流经冷却气流以对回风道组件进行热交换降温。通过设置降温风道组件,蒸发器排出的冷却气流流经降温风道组件从而对回风道组件进行热交换降温,从而对回风进行降温冷却,使回风管道内部温度到露点温度以下,使从冷藏室回收的湿度较大的空气在回风管道内凝露,降低回风管道内空气的湿度,进而降低水蒸气在蒸发器上的结霜速率,增加化霜周期时间,减少化霜频次,降低冰箱能耗,节约用户使用成本。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风冷冰箱。
背景技术
这里的陈述仅提供与本公开有关的背景信息,而不必然地构成现有技术。
目前的冰箱按照制冷方式不同一般分为风冷冰箱和直冷冰箱。相比于直冷冰箱,风冷冰箱的优势明显,例如温度波动小、温度均匀性更高、不需要人工除霜等等,因此,风冷冰箱的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但是在其制冷过程中,间室的空气通过低温的蒸发器,空气中的水蒸汽在蒸发器上凝结成霜。
当前,风冷冰箱带有自动除霜功能,主要是通过蒸发器附近的加热管或者加热丝发热将温度升高,使蒸发器室内的冰霜融化成水并由水管排出,从而实现化霜功能。并且通过传感器与控制板,在固定的化霜周期或者检测到间室温度达到一定条件后自动开启加热器实现自动化霜,而这种通过强电通入加热管进行加热使冰箱的能耗增加,目前较多的节能方法主要是通过更加精准的计算化霜周期的算法或者感应方法,控制加热器开停以减少不必要的化霜过程,但仍然会产生额外能耗。
发明内容
本公开所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风冷冰箱的自动化霜使得能耗较高,基于此,本公开提供一种风冷冰箱,能够有效降低除霜能耗,节约用户使用成本。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风冷冰箱,包括:箱体,其内限定蒸发器室和冷藏室;蒸发器,设置在蒸发器室内,其被配置为冷却流经的气流,以形成冷却气流;回风道组件,被配置为将冷藏室内的气流引流至蒸发器;以及降温风道组件,其被配置为流经冷却气流以对回风道组件进行热交换降温。
在一些实施例中,回风道组件和降温风道组件独立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降温风道组件的外轮廓被配置为能够扣合在回风道组件的外壁上方并保持密封。
在一些实施例中,降温风道组件内部设有多个肋板,用于形成连续的弯曲流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贴附于回风道组件的管道内壁上的蓄冷件,蓄冷件位于回风道组件对应于降温风道组件的位置处。
在一些实施例中,回风道组件底部形成有排水孔,排水孔处设有防回流机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防回流机构被配置为向下弯曲的S型管道或U型管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回风道组件在沿着气流方向上依次包括回风入口、回风长管道、弯管接头、回风短管道以及回风出口,回风出口与蒸发器的入口相通,降温风道组件的外壁贴合在回风长管道的外壁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降温风道组件的进风口与蒸发器的出口相通,降温风道组件的出风口与蒸发器的入口相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风冷冰箱还包括:湿度传感器,设置在回风道组件的回风入口处;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在回风道组件的回风入口处;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在回风道组件的风道内对应于降温风道组件的位置处;以及控制器,被配置为:根据湿度传感器检测的相对湿度RH和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的回风温度T1计算获得露点温度Td,并在第二温度传感器检测的风道温度T2>露点温度Td时导通降温风道组件,在第二温度传感器检测的风道温度T2≤露点温度Td时关闭降温风道组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2020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