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护线套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020137.X | 申请日: | 2021-09-0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6205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1 |
| 发明(设计)人: | 铁穴祐辅;汤浅弘树;高桥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B60R16/02 | 分类号: | B60R16/02 |
| 代理公司: | 上海和跃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39 | 代理人: | 洪磊 |
| 地址: | 日本国三重县***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护线套 | ||
提供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并能够确保止水性的护线套。在护线套(10)的轴线(CL)成为直线状的非使用状态下,护线套的全长(FL)为从车身面板的贯穿孔到对置构件的距离的120%以上150%以下,波纹部(31)的外径(D)为护线套的全长的37%以上42%以下,波纹部的长度(L1)为护线套的全长的50%以上55%以下,波纹部的间距宽度(W)为波纹部的长度的12%以上17%以下。在护线套折弯的使用状态下,第1开口(23)的开口方向(D1)和第2开口(24)的开口方向(D2)形成的角度(θ)为90度以上,沿着第2开口的开口方向的方向上的护线套的长度为从车身面板的贯穿孔到对置构件的距离的82%以上87%以下。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护线套。
背景技术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一种现有的护线套。该护线套装配于在车辆的车身面板设置的贯穿孔。护线套呈筒状。在护线套插通在车身面板的贯穿孔中穿过的线束。护线套具备作为轴方向的一端部的第1端部和作为轴方向的另一端部的第2端部。第2端部使用于向车身面板的贯穿孔的固定。第1端部是未固定于车身面板的开放端。第2端部与车身面板的贯穿孔的周缘紧贴。由此,可实现车身面板的贯穿孔的止水。
从护线套的第1端部及第2端部的各开口引出线束。在此,专利文献1的护线套以第1端部的开口方向和第2端部的开口方向相互交叉的方式折弯。由此,使线束从第1端部的引出方向相对于车身面板接近平行。通过这样构成,能够防止从第1端部引出的线束与在车身面板的贯穿孔的附近配置的构件干涉。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3851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如上述的护线套中,根据线束的引出方向来设计护线套中的到第1端部的折弯形状。即,需要根据车辆的规格等来设计该折弯形状不同的护线套,缺乏通用性。因此,如果将护线套的形状在非使用状态下设为笔直,并在使用状态下使护线套折弯变形,则能够实现具有通用性的护线套。但是,当在使用状态下使护线套折弯变形时,该变形影响到与贯穿孔紧贴的第2端部,有可能止水性降低。如果在护线套的第2端部安装刚性高的树脂内部件等另外的构件,则能够抑制与贯穿孔紧贴的第2端部的变形。但是,在该结构中,通过追加另外的构件,有部件数量增加的问题。
因此,以提供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并且能够确保止水性的护线套为目的。
本公开的护线套是以固定于在车辆的车身面板设置的贯穿孔的状态使用、并配置于所述车身面板与对置构件之间的筒状的护线套,该对置构件配置于与所述贯穿孔对置的位置,所述护线套具备:第1端部,其设置有第1开口;第2端部,其设置有第2开口,所述第2端部使用于向所述贯穿孔的固定;以及波纹部,其设置于所述第1开口与所述第2开口之间,并具有波纹结构,在所述第2端部未固定于所述贯穿孔、且所述护线套的轴线成为直线状的非使用状态下,所述护线套在所述轴线方向上的全长为从所述贯穿孔到所述对置构件的距离的120%以上150%以下,在所述非使用状态下,所述波纹部的以所述轴线为中心的所述波纹部的外径为所述全长的37%以上42%以下,在所述非使用状态下,所述波纹部在所述轴线方向上的所述波纹部的长度为所述全长的50%以上55%以下,在所述非使用状态下,所述波纹部的所述波纹结构中的间距宽度为所述波纹部在所述轴线方向上的长度的12%以上17%以下,在所述第2端部固定于所述贯穿孔、且所述护线套的轴线以不成为直线状的方式折弯的使用状态下,所述第1开口的开口方向和所述第2开口的开口方向形成的角度为90度以上,在所述使用状态下,所述护线套在沿着所述第2开口的开口方向的方向上的长度为所述距离的82%以上87%以下。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够提供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并且能够确保止水性的护线套。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该方式中的护线套的使用状态的剖视图。
图2是示出该方式中的非使用状态的护线套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住友电装株式会社;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住友电装株式会社;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2013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燃烧装置
- 下一篇:一种基于碳核算与碳中和评价系统的建筑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