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新型消化道早期癌病变内镜诊断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1018724.5 | 申请日: | 2021-09-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2423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30 |
发明(设计)人: | 邹百仓;姜炅;秦斌;王深皓;杨津;全晓静;戴社教;王婷婷;澹台新兴;王楚莹;李雪荣;宋亚华;秦赟;赵红莉;王双妮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
主分类号: | G06T7/00 | 分类号: | G06T7/00;G06K9/00;G16H50/20;G16H70/6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索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40 | 代理人: | 秦国鹏 |
地址: | 710004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人工智能 新型 消化道 早期 癌病 变内镜 诊断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新型消化道早期癌病变内镜诊断系统,包括医疗诊断信息模块、内窥镜开关、内窥镜诊断模块和外部数据对比模块,其中,所述消化道内窥镜模块用于对患者的消化道进行内窥镜探视,获得消化道内部图像数据;所述图像预处理模块用于将患者进行消化道内窥镜探视获得的图像进行预处理,形成标注和标准化处理并同时形成数据信息,利用数据云平台和数据库作为数据支持,并结合医疗诊断信息模块和辅助诊断模型确定预期诊断结果,确定预期诊断结果后,将诊断结果输送到AI智能服务器当中,通过AI视频对比信息和数据库作为数据支撑进行二次对比确定诊断结果,并利用早癌提示模块确定诊断结果,辅助医护人员对患者的病状判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辅助诊断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新型消化道早期癌病变内镜诊断系统。
背景技术
在医学领域知识的应用方面,本体和知识图谱的研究层出不穷。近几年来,国内对于医疗本体的研究有基于本体理论建立的心血管疾病知识库,在此基础上对于领域知识本体进行建模,形式化存储了知识本体,开发了辅助诊断系统。资源是包括语义信息的数据载体,以资源为核心的本体模型构建方法为语义信息检索提供了基础。以单一疾病为载体,建立本体与疾病知识一一对应,构建具有智能推理功能的疾病本体知识库,为医疗专家系统建立可共享,可复用的诊断知识库提供了参考,随着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在医学影像诊断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得到关注。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根据医学影像自动判断可能出现的病变,完成对医学影像的自动筛查,消化道疾病是多发病、常见病,严重威胁人的生命健康。消化内镜及色素内镜是诊断消化道疾病的首选,但消化道黏膜表面往往覆盖大量泡沫和黏液,导致内镜视野模糊,严重影响内镜医生观察,甚至造成各种假象,是漏诊误诊的主要原因之一。
且现有的诊断系统中大多通过早期癌模型进行对比,但是模型中的内容大多一成不变,面对新的突发状况时只能凭借医护人员的经验进行判断,为此,提出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新型消化道早期癌病变内镜诊断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技术任务是针对以上不足,提供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新型消化道早期癌病变内镜诊断系统,内容实时更新,利用云数据平台上传和下载最新早期癌的诊断结构,并利用内窥镜记录视频和图像,同时通过智能比对内窥镜影像和图片内容辅助医护人员对早期癌的判断,并在进行对比后利用模型和数据库进行二次对比,将过往早期癌数据和现有的数据进行判断对比,提高医护人员的判断能力来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新型消化道早期癌病变内镜诊断系统,包括医疗诊断信息模块、内窥镜开关、内窥镜诊断模块和外部数据对比模块,包括消化道内窥镜模块、图像预处理模块、大数据图像对比模块、辅助诊断模型模块、数据云平台模块和预期诊断结果模块;
其中,所述消化道内窥镜模块用于对患者的消化道进行内窥镜探视,获得消化道内部图像数据;
其中,所述图像预处理模块用于将患者进行消化道内窥镜探视获得的图像进行预处理,形成标注和标准化处理并同时形成数据信息;
其中,所述大数据对比模块中用于将患者内窥镜的图像数据与早期诊断数据一同进行对比;
其中,所述医疗诊断信息模块中用于将患者的医疗诊断信息形成数据进行对比;
其中,所述辅助诊断模型模块中设置有内窥镜早期癌化学染色识别模型和电子染色早期癌识别模型;
其中,数据云平台模块用于提供过往病例数据支撑;
其中,所述预期诊断结果模块用于存储大数据对比模块和辅助诊断模型中的预期诊断结构,所述预期诊断结果模块与数据云平台模块交互连接。
其中,外部数据对比模块中还包括AI智能服务器,AI智能服务器中设置有通信系统、医院挂号系统、病例系统、医疗结算系统和数据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未经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1872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废弃光盘回收的处理装置
- 下一篇:电网运营的模拟装置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