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MOFs限域金属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111017785.X | 申请日: | 2021-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3141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03 |
发明(设计)人: | 倪珺;成筠晖;周健;何耀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23/72 | 分类号: | B01J23/72;B01J23/89;B01J31/22;B01J35/10;B01J37/02;C07C29/34;C07C31/12;C07C31/125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正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1 | 代理人: | 黄美娟;朱思兰 |
地址: | 310014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mofs 金属催化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MOFs限域金属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本发明催化剂以非贵金属铜,或者非贵金属铜与少量贵金属钯作为催化剂的脱氢和加氢中心,以锆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UiO‑66作为载体,该催化剂可应用于乙醇脱氢偶联制备高碳醇的反应中;本发明使用非贵金属铜作为催化剂的脱氢及加氢中心,极大的降低了催化剂的成本,制备操作简单,并且实现温和条件下取得优异的催化活性;双金属铜钯负载型催化剂可达到乙醇转化率54.8%,高碳醇选择性77.0%,高碳醇收率42.2%,液体收率92%,是目前报道过的催化活性最好的多相催化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MOFs(金属有机框架材料)限域金属铜/金属铜钯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在生物质乙醇转化合成高碳醇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现阶段全球化石能源被不断消耗,可再生新能源的开发也越来越受到广泛的研究和关注,其中就包含生物质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生物质能是植物通过储存太阳能获得的能量,属可再生能源。自然界中生物质能的储量十分丰富,比目前世界能源消费总量大2倍。当前利用生物质能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分别是制取沼气及乙醇。乙醇作为可再生清洁燃料,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有些国家甚至已经开始用乙醇作为汽油添加剂使用。虽然乙醇的添加可以减少汽油使用量,但乙醇具有能源密度低、吸水性强、易腐蚀发动机等缺点,因此并不是最合适的汽油添加剂。相对乙醇而言,高碳醇比如正丁醇、2-乙基丁醇、正己醇,自身的能源密度高、难溶于水可以与汽油以更高的比例混合,并且对发动机的腐蚀性较小,因此高碳醇可成为更理想的添加剂。
同时,高碳醇的应用也十分广泛,在工业上可作为原料合成药品、香料、表面活性剂、杀菌防腐剂等。当前工业上制备正丁醇的主要方法有发酵法、丙烯羰基合成法和乙醛醇醛缩合法三种,其中丙烯羰基合成法是最重要的生产方法。通过由丙烯羰基化后的丁醛,与乙烯氧化后的乙醛,发生缩合和加氢反应,可以得到2-乙基丁醇。如果以乙烯为原料,经过齐格勒(Ziegler)法,则可以得到正己醇。可以看到,这些高碳醇的原料都是从石油中提取所得,而石油储量有限,因此亟待改进高碳醇的制备方法。目前关于合成高碳醇的最新研究进展是利用生物质乙醇作为原料,通过格尔伯特机理(Guerbet)一步合成高碳醇。反应机理如附图1所示,主要分为四个部分:乙醇脱氢为乙醛、乙醛缩合为巴豆醛、巴豆醛加氢为正丁醇,巴豆醛进一步与乙醛缩合并加氢为2-乙基丁醇、正己醇。
目前在乙醇合成高碳醇的反应中,Jones等人(Journal of the AmericanChemical Society,2015, 137(45):14264-14267)在使用铱络合物作为均相催化剂时,在150℃,0.98MPa的反应条件下得到了丁醇最高收率37%,丁醇选择性达到99%,是已报道的效果最好的均相催化剂。在该均相催化剂上,乙醇合成丁醇同样遵循格尔伯特反应机理。由于均相催化剂制备过程复杂,并且反应不能连续化进行,因此不利于高碳醇的工业化生产。由于均相催化剂的一些不足,因此在乙醇制丁醇反应中,对多相固体催化剂的研究相较于均相催化剂研究的更为广泛。主要包括碱土金属氧化物、碱金属改进的分子筛、水滑石、羟基磷灰石等,但是这些催化剂的反应条件都很苛刻(T300℃,P4.0MPa),且丁醇的收率一般低于10%。
最近,我们课题组制备了一种以活性炭为载体的Cu-CeO2/AC催化剂,在温和的反应条件(250℃, 2MPa,LHSV=4mL/(h·gcat))催化乙醇脱氢偶联反应达到20%的丁醇收率。另一种以锆基有机金属框架材料UiO-66作为载体的金属负载型催化剂Pd@UiO-66,在相同条件下乙醇的转化率达到50%,丁醇收率达到25%,这是当时多相催化剂在温和条件下所取得的最高丁醇收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业大学,未经浙江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1778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防脱落、抗拉拔管材用模具结构
- 下一篇:一种CT图像半自动标注方法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