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框架结构建筑物下坡移位地下增层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1013997.0 | 申请日: | 2021-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6889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14 |
发明(设计)人: | 贾强;张鑫;周广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建筑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G23/02 | 分类号: | E04G23/02;E04G23/06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陈晓敏 |
地址: | 250101 山东省济***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框架结构 建筑物 下坡 移位 地下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框架结构建筑物下坡移位地下增层方法,属于建筑物地下增层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为:包括以下步骤:开挖土方暴露框架结构建筑物底部的独立基础;在每一独立基础侧部或顶部钻孔施工灌注桩;在框架柱两侧施工顶部为斜面的下坡轨道,在下坡轨道顶面设置滑块托换梁;截断框架柱,使框架柱截断位置上方结构沿下坡轨道移至止挡位置;将相对应的框架柱与灌注桩对齐,将二者固定连接,并将二者之间的空隙填实;拆除滑块托换梁、下坡轨道和独立基础,施工拟建地下室顶梁、顶板、底板;施工地下室外墙,回填土方,恢复地面。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物地下增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框架结构建筑物下坡移位地下增层方法。
背景技术
这里的陈述仅提供与本发明相关的背景技术,而不必然地构成现有技术。
有序、合理、综合、高效地开发利用既有建筑物地下空间资源,成为扩充基础设施容量,提高城市综合防灾能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与节约土地资源的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新建建筑物多已考虑了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然而,大量的既有建筑未设计地下停车场,随着汽车数量的增加出现了停车难的情况。
现有的既有建筑地下增层技术由于上部结构墙、柱等竖向构件的存在,在竖向构件正下方施工地下室柱、墙比较困难,且由于地下室柱、墙与上部结构柱、墙平面位置不对齐,受力极不合理,因此目前的建筑物地下增层方式操作困难,施工效率低下。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框架结构建筑物下坡移位地下增层方法,该方法在建筑物邻近位置施工钻孔灌注桩,并在将框架结构建筑物切断沿斜坡移位后与灌注桩连接,可以在建筑物下快速建设地下室,操作便捷易实现。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框架结构建筑物下坡移位地下增层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开挖土方暴露框架结构建筑物底部的独立基础;
在每一独立基础侧部或顶部钻孔施工灌注桩;
在框架柱两侧施工顶部为斜面的下坡轨道,在下坡轨道顶面设置滑块托换梁;
截断框架柱,使框架柱截断位置上方结构沿下坡轨道移至止挡位置;
将相对应的框架柱与灌注桩对齐,将二者固定连接,并将二者之间的空隙填实;
拆除滑块托换梁、下坡轨道和独立基础,施工拟建地下室顶梁、顶板、底板;
施工地下室外墙,回填土方,恢复地面。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开挖土方时,土方开挖横截面积大于框架结构建筑物的横截面积。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灌注桩与框架柱轴线方向平行,相邻灌注桩之间的间距与相邻框架柱之间间距相等。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多个框架柱对应的下坡轨道斜面倾斜方向相同;下坡轨道的较低端设置止档,止档至滑块托换梁端部水平距离等于框架柱至灌注桩的水平距离。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下坡轨道坡度使建筑物斜向水平分力大于滑块托换梁与下坡轨道间的静摩擦力。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下坡轨道平行于灌注桩桩顶和框架柱柱底连线方向。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滑块托换梁倾斜设置,滑块托换梁通过植筋的方式与框架柱相连。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灌注桩和框架柱固定连接的方式为:利用搭接焊的方式,将相对应的灌注桩钢筋和框架柱钢筋焊接在一起。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相对应的灌注桩和框架柱之间的空隙采用细石混凝土填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建筑大学,未经山东建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1399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