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插座保护电路及插座有效
申请号: | 202111012058.4 | 申请日: | 2021-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2396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6 |
发明(设计)人: | 张维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珠海联云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713 | 分类号: | H01R13/713;H01R13/66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夏泰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62 | 代理人: | 唐会娜;吴雪 |
地址: | 519070***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插座 保护 电路 | ||
本申请涉及一种插座保护电路及插座,该插座保护电路包括:设置于插座插孔处的红外检测模块、与火线和插套火线端电连接的继电器、电源模块和继电器驱动模块;其中,电源模块分别与红外检测模块和继电器驱动模块电连接,电源模块用于为红外检测模块和继电器驱动模块供电;红外检测模块和继电器均与继电器驱动模块电连接,红外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插座插孔处是否有电器插头插入,继电器驱动模块用于根据红外检测模块的检测结果,驱动继电器处于导通或断开状态,以控制火线与插套火线端之间进行导通或断开。这样,插座保护电路可以自动检测是否有电器插头插入,并根据检测结果自动控制继电器的导通或断开,以实现插座的自动导通电源或断开电源的功能。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插座保护电路及插座。
背景技术
当插座处于电源导通状态且被插上电源性负载时,由于电源性负载在接通电源瞬间,电容元件相当于短路,会出现冲击电流。并且,由于插座插套与电器插头的接触面积小,且两者之间的间隙较小,冲击电流会使空气介质出现电离,进而产生火花,因而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为了避免上述安全隐患,在使用插座时,需要在电器插头插入插座前由用户手动断开插座电源,再在电器插头插入插座后手动导通插座电源,这样会导致用户使用插座时操作繁琐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插座保护电路及插座,以解决现有的插座需要在电器插头插入插座前由用户手动断开插座电源,再在电器插头插入插座后手动导通插座电源,导致用户使用插座时操作繁琐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插座保护电路,应用于插座,所述插座包括:插座插孔和用于连接火线的插套火线端;所述插座保护电路包括:设置于所述插座插孔处的红外检测模块、与所述火线和所述插套火线端电连接的继电器、电源模块和继电器驱动模块;
其中,所述电源模块分别与所述红外检测模块和所述继电器驱动模块电连接,所述电源模块用于为所述红外检测模块和所述继电器驱动模块供电;
所述红外检测模块和所述继电器均与所述继电器驱动模块电连接,所述红外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插座插孔处是否有电器插头插入,所述继电器驱动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红外检测模块的检测结果,驱动所述继电器处于导通或断开状态,以控制所述火线与所述插套火线端之间进行导通或断开。
可选地,所述红外检测模块包括:红外发射单元和红外接收单元;
其中,所述红外发射单元与所述红外接收单元相对设置在所述插座插孔的两侧;或者,所述红外发射单元与所述红外接收单元设置在所述插座插孔的同侧。
可选地,所述红外发射单元包括红外线发射管和第一电阻;其中,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模块电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红外线发射管的正极电连接,所述红外线发射管的负极与接地端电连接;
所述红外接收单元包括红外线接收管、第一三极管、第二电阻和第三电阻;其中,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模块电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红外线接收管的负极和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电连接,所述红外线接收管的正极与接地端电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模块电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和所述继电器驱动模块电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接地端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插座保护电路还包括延时充放电模块,所述延时充放电模块串联设置在所述红外检测模块和所述继电器驱动模块之间;
所述延时充放电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红外检测模块的检测结果,控制所述继电器驱动模块进行延时开启或者延时关闭。可选地,所述延时充放电模块包括: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第一电容和第四电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珠海联云科技有限公司,未经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珠海联云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1205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