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O3 在审
申请号: | 202111009393.9 | 申请日: | 2021-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4237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5 |
发明(设计)人: | 安忠义;李启超;段伦博;孙镇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华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东南大学;中冶华天南京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75 | 分类号: | B01D53/75;B01D53/76;B01D53/86;B01D53/04;B01D53/5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伟智信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25 | 代理人: | 张岱 |
地址: | 243000 安徽省马鞍山市***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base sub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O3‑NH3调制的烧结烟气脱硫脱硝净化工艺。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烧结烟气通入活性焦吸附塔A,以脱除了烧结烟气中的SO2;步骤二.在气体混合罐A内利用O3对脱硫后的烧结烟气中的NOx进行氧化;步骤三.氧化后的烧结烟气进入气体混合罐B与来自氨气储罐的NH3混合,混合后进入活性焦吸附塔B,在活性焦的催化作用下发生快速选择性催化还原反应(快速SCR),从而脱除了烧结烟气中的NOx。本发明利用活性焦脱除烧结烟气中的SO2;随后将脱硫后的烧结烟气与O3混合,利用O3的强氧化性将烧结烟气中的NOx调制成NO/NO2摩尔比为1的混合物,然后与NH3混合后在活性焦的催化作用下发生快速选择性催化还原反应,进而脱除了烧结烟气中的NOx,最终实现了烧结烟气的脱硫脱硝。
技术领域
本发明利用活性焦吸附烧结烟气中的SO2,并在H2O和O2的气氛下将其氧化为H2SO4,从而脱除烧结烟气中的SO2;随后将脱硫后的烧结烟气与O3混合,利用O3的强氧化性将烧结烟气中的NOx调制成NO/NO2摩尔比为1的混合物,然后与NH3混合后在活性焦的催化作用下发生快速选择性催化还原反应,进而脱除烧结烟气中的NOx,属于环境保护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钢铁生产国,钢铁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根据世界钢铁协会数据,2019年我国生铁、粗钢和钢材产量分别达到8.09、9.96和12.05亿吨,其中粗钢产量占全球的53.3%。烧结烟气是钢铁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废气,其中含有大量的氮氧化物 (NOx)、二氧化硫(SO2)、二恶英和粉尘等污染物,会破坏臭氧层加剧温室效应、形成光化学烟雾、引起呼吸道疾病等等,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中央和各地方部门陆续出台政策,推动钢铁行业进行超低排放改造。
当前烧结烟气污染物脱除的主流技术有活性焦脱硫脱硝技术和O3氧化吸收技术等。活性焦脱硫脱硝技术利用活性焦比表面积大、表面官能团丰富等优点,通过吸附和催化机理实现同时脱硫脱硝。实际工艺中,通常采用两级吸附塔依次进行脱硫和脱硝,在脱硫段,活性焦吸附SO2后在O2和H2O条件下将其氧化为H2SO4并储存,脱硫后烟气与引入的NH3一同进入脱硝段,发生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硝反应。活性焦脱硫脱硝技术的脱硫率高(约为95%以上),并且脱硫脱硝后的活性焦能通过热再生循环使用,热再生过程中脱附后的SO2可制备副产物硫酸从而降低成本,因而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对于实际工艺运行而言,该技术脱硝率较低 (约为75%),随着超低排放政策逐步推进与社会环保意识日益深入人心,该技术在脱硝效果方面逐渐难以满足超低排放要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华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东南大学;中冶华天南京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冶华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东南大学;中冶华天南京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0939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一种Nd<sub>2</sub>O<sub>3</sub>-Yb<sub>2</sub>O<sub>3</sub>改性的La<sub>2</sub>Zr<sub>2</sub>O<sub>7</sub>-(Zr<sub>0.92</sub>Y<sub>0.08</sub>)O<sub>1.96</sub>复相热障涂层材料
- 无铅[(Na<sub>0.57</sub>K<sub>0.43</sub>)<sub>0.94</sub>Li<sub>0.06</sub>][(Nb<sub>0.94</sub>Sb<sub>0.06</sub>)<sub>0.95</sub>Ta<sub>0.05</sub>]O<sub>3</sub>纳米管及其制备方法
- 磁性材料HN(C<sub>2</sub>H<sub>5</sub>)<sub>3</sub>·[Co<sub>4</sub>Na<sub>3</sub>(heb)<sub>6</sub>(N<sub>3</sub>)<sub>6</sub>]及合成方法
- 磁性材料[Co<sub>2</sub>Na<sub>2</sub>(hmb)<sub>4</sub>(N<sub>3</sub>)<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 及合成方法
- 一种Bi<sub>0.90</sub>Er<sub>0.10</sub>Fe<sub>0.96</sub>Co<sub>0.02</sub>Mn<sub>0.02</sub>O<sub>3</sub>/Mn<sub>1-x</sub>Co<sub>x</sub>Fe<sub>2</sub>O<sub>4</sub> 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 Bi<sub>2</sub>O<sub>3</sub>-TeO<sub>2</sub>-SiO<sub>2</sub>-WO<sub>3</sub>系玻璃
- 荧光材料[Cu<sub>2</sub>Na<sub>2</sub>(mtyp)<sub>2</sub>(CH<sub>3</sub>COO)<sub>2</sub>(H<sub>2</sub>O)<sub>3</sub>]<sub>n</sub>及合成方法
- 一种(Y<sub>1</sub>-<sub>x</sub>Ln<sub>x</sub>)<sub>2</sub>(MoO<sub>4</sub>)<sub>3</sub>薄膜的直接制备方法
- 荧光材料(CH<sub>2</sub>NH<sub>3</sub>)<sub>2</sub>ZnI<sub>4</sub>
- Li<sub>1.2</sub>Ni<sub>0.13</sub>Co<sub>0.13</sub>Mn<sub>0.54</sub>O<sub>2</sub>/Al<sub>2</sub>O<sub>3</sub>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