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预浸料树脂浸润度测试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008668.7 | 申请日: | 2021-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4739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8 |
发明(设计)人: | 谈昆伦;陈龙;郝晓飞;季建强;周培锐;吴小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市宏发纵横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5/02 | 分类号: | G01N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锦信诚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813 | 代理人: | 倪青华 |
地址: | 213135 江苏省常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预浸料 树脂 浸润 测试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复合材料测试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预浸料树脂浸润度测试方法,包括:先通过浸泡吸水,再辊压挤水的方式,测试得出干纤维或者织物试样的吸水率,以及单位面积预浸料样品的吸水量,从而计算出预浸料树脂的浸润度;在本发明中通过测试干纤维或者织物的吸水率R,然后再测量单位面积预浸料的吸水量M,将M/R即为单位面积预浸料中的未被树脂浸透的干纤维质量。再除以预浸料纤维面密度FAW(单位面积预浸料中纤维的质量)即为预浸料中未被浸透的干纤维占总纤维的质量比例,用1减去未被浸透干纤维所占总纤维的质量之比即可得出最终预浸料的浸润度,与现有技术相比,该方法测试时间明显缩短,而且测量精度更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复合材料测试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预浸料树脂浸润度测试方法。
背景技术
预浸料树脂浸润度是指在预浸料成型时树脂浸润至纤维的程度,其对预浸料成型件的性能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对预浸料的浸润度进行测量可以预判复合材料成型的性能。目前对预浸料中树脂浸润程度的测量方式多为肉眼观察预浸料撕开后的干纱数量多少,这种方式仅采用肉眼方式来判断树脂的浸润程度,可参考价值较小;或通过扫描电镜来观察预浸料厚度方向树脂浸润的深度,此方法制样复杂且测试设备昂贵。
相关技术中,为了克服上述缺陷,利用纤维丝束的毛细管吸水效应,采用垂直悬吊的方式使得试样底部与水接触,并且悬吊直接放置在称重仪器上,等称重仪重量不变化时说明浸润充分,最后通过测量浸润前后试样重量变化的方式计算吸湿率,最终计算出浸润程度;
然而这种测试方式存在诸多缺陷,一方面垂直放置的试样在距离水面不同位置处的含水量是不同的,浸水端的含水量往往大于远水端的含水量,这就导致测试结果和实际的差距较大;另一方面这种方式称重也存在较大误差,因为在将试样底部的水杯移开时,试样底部的水分会往下滴落,需要较长时间的等待,在此过程中,水分的挥发也难于控制;
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发明总体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预浸料树脂浸润度测试方法,提高测试的精度和效率。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预浸料树脂浸润度测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1:取试样,称量并记录试样重量m1;
S102:平整地贴附胶带于试样两侧,使得胶带的粘接面完全包覆试样并压平;
S103:在胶带上试样首尾巴两端位置处切开口,称量并记录胶带和试样的总重m2;
S104:将切开口的胶带和试样一起浸没在水槽中预定时间,使得试样充分浸润;
S105:取出充分浸润后的胶带和试样,并在预定压力的压辊下对胶带和试样进行反复辊压,以挤出多余的水分;
S106:擦净胶带表面的水分,称量并记录胶带和试样的总重量m3;
S107:计算试样的吸水率R=(m3-m2)/m1;
S201:测试预浸料的纤维面密度FAW;
S202:取100cm2的预浸料样品,剥离样品上的离型纸和PE膜;
S203:在样品的两侧面平整粘贴胶带并压实,使得胶带完全包覆样品;
S204:在胶带上样品的四周开口,称量并记录总重量m4;
S205:将开过口的样品及胶带浸没在水中预定时间,使得样品充分浸润;
S206:将充分浸润过的样品和胶带取出,并在预定压力的压辊下对胶带和样品进行反复辊压,以挤出多余的水分;
S207:擦净胶带表面的水分,称量并记录胶带和样品的总重量m5;
S208:计算单位面积预浸料吸水量M=(m5-m4)*100;
S301:计算预浸料浸润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市宏发纵横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常州市宏发纵横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0866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