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绿狐尾藻生态湿地养殖中华绒螯蟹的方法及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007879.9 | 申请日: | 2021-08-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5406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07 |
| 发明(设计)人: | 李裕元;孟岑;李希;程牧春;韩增;吴金水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C02F3/32 | 分类号: | C02F3/32;C02F3/34;A01K61/59;A01K63/00;A01K63/04;A01G22/00;A01G31/00;A01G31/02;A01G22/25;A01G22/60 |
| 代理公司: | 武汉宇晨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2001 | 代理人: | 王敏锋 |
| 地址: | 410125 湖南省***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绿狐尾藻 生态 湿地 养殖 中华 绒螯蟹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绿狐尾藻生态湿地养殖中华绒螯蟹的方法及系统,步骤是:A、蟹塘系统的设计与施工:包括:(1)蟹塘;(2)溢流装置;(3)绿狐尾藻生态浮床;(4)防护装置;B、生态湿地和蟹塘植物配置;C、蟹塘中放养中华绒螯蟹;D、蟹塘管理与维护:保持生态湿地面源污染治理功能和蟹塘的正常运行,包括1)湿地植物的刈割与利用;2)生态湿地和蟹塘维护。系统包括前端不少于两级的生态湿地、进水滤网、蟹塘进水口、绿狐尾藻浮床、蟹塘、防蛙纱网、出水滤网、蟹塘出水口、防逃板。操作简便,成本低,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及以南雨水丰沛的丘陵地区和平原河网区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与农业环境领域,更具体涉及一种大闸蟹的养殖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方法,同时还涉及一种充分利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多级生态湿地构建中华绒螯蟹养殖的系统,尤其适用于中国长江以南地区。
背景技术
中华绒螯蟹(大闸蟹)是中国传统的水产珍品,因其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受到水产养殖业的特别青睐。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一般采用生态养殖的方法,其中水生植物的选用具有重要影响,常用的水生植物主要包括伊乐藻(Elodea canadensis)、水花生(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等,其中伊乐藻最为常用。伊乐藻是一种周期性生长的沉水植物,其生长旺期为4~6月和9~11月,在6月初至7月伊乐藻会大量死亡,直至9月份初再开始缓慢生长,因此采用伊乐藻养殖中华绒螯蟹时还需与其它水草(如苦草)搭配使用才能达到较好的养殖效果。水花生的生长阶段为4~10月,到养殖后期也会面临植物衰亡、残体腐败等问题。伊乐藻等水生植物残体在衰亡腐败过程中均会向水体释放大量的氮磷,导致池塘水质恶化,而7~8月份又是中华绒螯蟹生长的关键时期,水质恶化会导致中华绒螯蟹的非正常死亡,对产量和经济效益影响巨大。因此选用适宜性好、生长期长的水生植物对于提高中华绒螯蟹养殖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在南方亚热带地区开展农业面污染治理过程中生态湿地建设是其中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需要占用一定面积的土地或池塘湿地,但是由于污染治理仅有生态效益而没有经济效益,因此群众对于农村污染治理的积极性不高。基于此研发合适的技术,能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水产养殖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二者的兼顾,不仅有利于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的推广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了一种利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中的生态湿地养殖中华绒螯蟹的方法,方法易行,操作简便,建设和运行成本低,且可以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适宜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及以南的广大亚热带丘陵区与平原河网区应用。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在于提供了一种充分利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多级生态湿地构建中华绒螯蟹养殖的系统,实现生态治污与高效水产养殖的有机结合,每年仅需要有限次数的维护,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运行成本低,适宜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及以南雨水丰沛的广大亚热带丘陵地区和平原河网区应用。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措施:
一种利用绿狐尾藻生态湿地养殖中华绒螯蟹的方法,其步骤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0787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