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检测冷媒泄漏的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以及空调器有效
申请号: | 202111005805.1 | 申请日: | 2021-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6983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25 |
发明(设计)人: | 邓安哲;陈军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海信(广东)空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11/36 | 分类号: | F24F11/36;F24F11/64;F24F11/52;F24F140/12 |
代理公司: | 北京景闻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42 | 代理人: | 朱鸿雁 |
地址: | 529000 广东省江门***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检测 冷媒 泄漏 方法 计算机 可读 存储 介质 以及 空调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检测冷媒泄漏的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以及空调器,该方法包括:获取空调当前运行工况下的工况参数;将工况参数输入基准压力模型获得基准压力值,以及,将工况参数输入干扰因素压力模型获得干扰压力值,其中,基准压力模型为以各种运行模式下不同运行工况的工况参数和对应的冷媒压力检测值为采样数据进行建模和训练获得的数据模型,干扰因素压力模型为以各种运行模式下不同运行工况的工况参数和对应的冷媒压力检测值以及冷媒压力干扰因素值为采样数据进行建模和训练获得的数据模型;获取实测冷媒压力值;根据基准压力值、干扰压力值和实测冷媒压力值确定冷媒泄漏状态。本实施例的方法适用于多种工况且检测结果更准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检测冷媒泄漏的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以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空调器在安装过程以及长期使用过程中,由于安装不规范或使用环境复杂等原因,管路及管路的焊接或连接处会因为振动、腐蚀等因素,极易出现管路的破损,导致空调器发生冷媒泄漏的现象。冷媒泄漏一旦发生,会由于冷媒量的不足导致空调使用性能变差,并且容易出现空调器的关键零部件损坏等情况,而对于部分使用易燃易爆冷媒的空调器,如果发生冷媒泄漏,不能及时响应处理,安全隐患更大。在空调器的冷媒泄漏检测方法中,绝大多数都是采用某一相关参数或单一模型参数作为基准值,判断该参数的检测值是否偏离该参数的正常范围,当检测值偏离正常范围时,则判定冷媒泄漏。采用单一模型的标准状态进行冷媒泄漏识别,没有考虑相关干扰因素的影响,检测方法数据单一,容易出现误判的情况。并且多数情况下都局限于空调器在制冷功能运行状态下的识别判定,没有覆盖到其它功能状态。若冷媒泄漏检测方法只是针对制冷功能模式下的冷媒泄漏识别时,不能覆盖到空调运行的全功能使用模式,检测方法覆盖面不全面,容易出现漏判。在一些专利申请中,提出过一种冷媒检测判断方法,该方法通过冷媒压力与冷媒压力阈值进行比较判断,其中冷媒压力阈值是根据冷媒压力阈值曲线获取。在另一些专利申请中还提出过一种冷媒检测判断方法,该方法主要通过压缩机回气压力与压缩机回气压力设定值进行比较判断其中,回气压力设定值,是通过室内温度值和室外温度值,根据经验公式进行获取的。
在相关技术中,在根据冷媒压力阈值曲线获取冷媒压力阈值的方式中,冷媒压力阈值曲线是在特定工况下容易获取,不适用空调器运行的多种工况,因此冷媒压力阈值采取存在较大误差。以及,在根据压缩机回气压力与压缩机回气压力设定值进行比较判断的方式中,回气压力设定值仅仅通过室内温度和室外温度值进行判断,计算结果的误差较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出一种检测冷媒泄漏的方法,该方法考虑空调器的多种运行工况,检测覆盖面更全,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减少漏判和误判的情况。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在于提出一种空调器。
本发明的目的之三在于提出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本发明的目的之四在于提出一种空调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的检测冷媒泄漏的方法,包括:获取空调当前运行工况下的工况参数;将所述工况参数输入基准压力模型获得基准压力值,以及,将所述工况参数输入干扰因素压力模型获得干扰压力值,其中,所述基准压力模型为以各种运行模式下不同运行工况的工况参数和对应的冷媒压力检测值为采样数据进行建模和训练获得的数据模型,所述干扰因素压力模型为以各种运行模式下不同运行工况的工况参数和对应的冷媒压力检测值以及冷媒压力干扰因素值为采样数据进行建模和训练获得的数据模型获取实测冷媒压力值;根据所述基准压力值、所述干扰压力值和所述实测冷媒压力值确定冷媒泄漏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海信(广东)空调有限公司,未经海信(广东)空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0580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