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针对超深高应力储层的压裂改造方法和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111005124.5 | 申请日: | 2021-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5726753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03 |
发明(设计)人: | 左罗;王海涛;蒋廷学;卞晓冰;仲冠宇;李双明;肖博;张世昆;卫然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21B43/26 | 分类号: | E21B43/26;E21B43/27;E21B43/267 |
代理公司: | 北京知舟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50 | 代理人: | 马营营 |
地址: | 1000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针对 超深高 应力 改造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针对超深高应力储层的压裂改造方法和应用,主要用以解决高应力储层破裂压力高、改造体积小、裂缝导流能力低的问题。具体地,本发明分析了目前超深高应力储层的压裂难题,指出了目前技术措施的局限,提出了新的高应力储层压裂改造技术,该技术以前置复合降压工艺、强制扩缝工艺及裂缝有效支撑工艺为核心,解决了高应力储层难压开、难扩缝及难支撑的问题,应用效果良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压裂领域,尤其涉及压裂改造方法,特别地,涉及一种针对超深高应力储层的压裂改造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超深高应力储层由于三向应力很高,其破裂压力往往很高,而且两向水平主应力差值也较大,经常导致压裂施工时无法有效压开储层,无法形成较大的储层改造波及空间以及维持压开裂缝的导流能力。
文献《四川盆地元坝地区陆相储层高破裂压力成因与技术对策》在深入研究储层高破裂压力的地质成因和工程作用对破裂压力影响的基础上,探索试验了降低施工作业井口压力的技术措施和方法:以近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作为射孔方位,同时采用长井段、大孔径、高孔密、深穿透射孔(含喷砂射孔、补充射孔)来降低压裂造缝压力;采用酸损伤(酸泡、酸洗)技术来解除储层污染和降低岩石强度;采用加重酸液增加液柱压力和大内径管柱配合低阻性酸液或压裂液体系以降低施工摩阻。现场应用实践表明,单独或组合采用这些工艺技术措施,就能有效地降低施工作业的井口压力,实现储层酸压或加砂压裂改造作业。
文献《江汉油区高压高应力地层压裂工艺研究》通过加大前置液量、用3~5%的低砂比打磨近井筒以及反复脉冲式加压方法来降低施工压力,然后按照常规的方法进行压裂。
文献《高应力储层压裂技术在长2-17井的探索与应用》该技术通过前置土酸预处理,并采用未交联基液进行造缝,然后采用变排量注入大量压裂液来降低地层破裂压力及施工压力,进而实现高效改造的目的。
文献《超高应力储层压裂前酸处理技术研究与应》中指出:超高应力储层的特点决定了在压裂施工中普遍具有井口施工泵压高、地层破裂压力高、施工参数受限、施工排量难以提高、提高砂比困难、无法加砂而使压裂施工失败等特点,同时也对储层改造的设备、管柱、工艺等提出较高要求。本文献应用酸化预处理技术来降低井口施工压力,针对不同储层特性提出低伤害酸液配方体系,并对酸化缓蚀剂的性能评价提出要求。室内优化的技术应用于油田现场施工取得较好效果,大大降低了井口施工泵压,解决了超高应力储层压裂施工的技术难题。
针对此类储层目前一般采用大孔径、深穿透及多孔数射孔方式,并配合高效的酸蚀体系、加重酸体系及常规的泵注方式来提高压裂改造效果,但是这些技术措施很难在最小主应力超过140MPa、应力差大于20MPa的储层上取得好的效果,而且这些措施没有解决维持所造裂缝的导流能力的问题。因此,需要更有优势的技术来解决上述难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针对超深高应力储层的压裂改造方法和应用,主要用以解决高应力储层破裂压力高、改造体积小、裂缝导流能力低的问题。具体地,本发明分析了目前超深高应力储层的压裂难题,指出了目前技术措施的局限,提出了新的高应力储层压裂改造技术,该技术以前置复合降压工艺、强制扩缝工艺及裂缝有效支撑工艺为核心,解决了高应力储层难压开、难扩缝及难支撑的问题,应用效果良好。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针对超深高应力储层的压裂改造方法,包括:
(1)采用等大孔径射孔技术射孔;
(2)采用酸进行井筒及炮眼的预处理;
(3)泵注液态二氧化碳;
(4)以脉冲升排量的方式泵注低黏度滑溜水;
(5)加砂施工。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在步骤(1)中,采用等大孔径射孔技术射孔,确保井下射孔孔眼直径达到16mm及以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0512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