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智能加载多维相似模型试验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004386.X | 申请日: | 2021-08-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9096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4 |
| 发明(设计)人: | 张平松;孙斌杨;欧元超;刘畅;许时昂;李圣林;胡雄武;郭立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N3/12 | 分类号: | G01N3/12;G01N3/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慕达星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5 | 代理人: | 姜海荣 |
| 地址: | 232001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加载 多维 相似 模型 试验装置 | ||
1.一种智能加载多维相似模型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立式模型架(1);所述立式模型架(1)包括底座(11),以及分别竖直固定在所述底座(11)四角的四根立柱(12);四根所述立柱(12)之间可拆卸连接有两组平行布置的前后挡板组(13)和左右挡板组(14),所述前后挡板组(13)和所述左右挡板组(14)合围形成上下开口、四周封闭的加载模拟区;所述前后挡板组(13)的下部贯穿穿插有多组方管组(15),所述左右挡板组(14)上开设有预留孔(141);
顶部油压加载机构(2);所述顶部油压加载机构(2)安装在所述加载模拟区的顶部开口处,并能够向所述加载模拟区内部施加由上向下的压力;
底部油压加载机构(3);所述底部油压加载机构(3)安装在所述加载模拟区的底部开口处,并能够向所述加载模拟区内部施加由下向上的压力;
液压系统(4);所述液压系统(4)位于所述加载模拟区外部,并与所述顶部油压加载机构(2)和所述底部油压加载机构(3)通过油路连接,且用于实现对所述顶部油压加载机构(2)和所述底部油压加载机构(3)的加载控制;
水袋加载机构(5);所述水袋加载机构(5)包括布置在所述加载模拟区内部的一个或多个水袋(51),以及位于所述加载模拟区外部,且与所述水袋(51)连接的控压组件(5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加载多维相似模型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四根所述立柱(12)的顶端平行固定有两根前后横梁(16);所述前后横梁(16)的端头与所述立柱(12)的顶端之间固定有加强板(17)。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智能加载多维相似模型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油压加载机构(2)包括上支撑板(21)、上油缸组(22)和上施力板(23);所述上支撑板(21)固定在两根所述前后横梁(16)之间;所述上油缸组(22)包括沿所述上支撑板(21)长度方向等间距固定在所述上支撑板(21)顶面的多个上油缸,所述上油缸的活塞杆穿过所述上支撑板(21);所述上施力板(23)的数量与所述上油缸的数量相同,且分别固定在所述活塞杆的端头,多块所述上施力板(23)相互连接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智能加载多维相似模型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油压加载机构(3)包括下支撑板(31)、下油缸组(32)、可调支脚(33)和下施力板(34);所述下支撑板(31)固定在底座(11)上;所述下油缸组(32)包括沿所述下支撑板(31)长度方向等间距固定在所述下支撑板(31)底面的多个下油缸,所述下油缸的活塞杆穿过所述下支撑板(31);所述可调支脚(33)固定在所述下油缸的缸体端头,且用于与地面抵接;所述下施力板(34)的数量与所述下油缸的数量相同,且分别固定在所述活塞杆的端头,所述下施力板(34)为圆形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智能加载多维相似模型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上油缸的供油管路并联后与所述液压系统(4)连接;多个所述下油缸的供油管路并联后与所述液压系统(4)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智能加载多维相似模型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系统(4)包括泵站缸体(41),以及与所述泵站缸体(41)连接的油箱(42)和第一电机(43);所述第一电机(43)连接有电气控制柜(44);所述泵站缸体(41)顶部具有与所述油箱(42)连接的注油口(411);所述泵站缸体(41)还连接有电磁溢流阀(412)和电磁换向阀(413),所述电磁换向阀(413)能够控制所述上油缸组(22)和所述下油缸组(32)的伸缩;所述泵站缸体(41)还连接有两个压力表阀门(414),以及分别与两个所述压力表阀门(414)连接的碾瓦压力指示表(415)和泵站压力指示表(416);所述油箱(42)上安装有碾瓦压力调节旋钮压力表(421)、试样承载车速度调节旋钮管道(422)和总压力调节旋钮(423);所述泵站缸体(41)与所述上油缸组(22)或所述下油缸组(32)连接的所述油路为高压胶管管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理工大学,未经安徽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04386.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