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蓄冷罐在审
申请号: | 202110998518.9 | 申请日: | 2021-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7637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0 |
发明(设计)人: | 白松泉;高健;白欣萌;黄宏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冰河冷媒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D20/02 | 分类号: | F28D20/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布瑞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05 | 代理人: | 孟潭 |
地址: | 100125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蓄冷罐 | ||
本发明涉及工业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蓄冷罐。所述蓄冷罐包括:罐体;第一相变液输入总管,用于将来自外界的第一相变液引入所述蓄冷罐中;第一相变液输出总管,用于将换热后的相变液输出到外界;以及,若干第一相变液分管,所述第一相变液分管的入口与所述第一相变液输入总管相连,所述第一相变液分管的出口与所述第一相变液输出总管相连,用于增大所述第一相变液在所述蓄冷罐中进行热交换的接触面积。本发明的蓄冷罐能够耐受更低的极低温冷源所带来的瞬时冷能,并且本发明能够灵活调节蓄冷罐中发生热交换的两种流体的量,从而能够较为精确地控制热交换的程度、出口的流体温度,从而能够适用于各种流量各种温度要求的情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业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蓄冷罐。
背景技术
蓄冷技术能够将系统中一个环节中的流体的低温通过热交换传递给载冷剂,再由载冷剂通过液态到固态的变化,储存吸收的冷能,在末端系统需要降温时,再通过载冷剂液态的循环释放潜热。通过这种方式,使得系统中的能量回收利用,节省了通过外界物源进行热交换所造成的资源浪费和能量损失,降低了成本。
但是,现有的蓄冷罐通常是用于最低零下二三十度的低温冷源,而无法耐受更低温度(例如零下100℃甚至更低)的冷源所带来的瞬时冷能,常常会造成载冷剂全部快速变成固相而不能够继续运行,甚至造成整个蓄冷罐的损坏。因此,现有技术无法实现超低温冷能的回收利用,造成了高品质冷源的极大浪费。
因此,研究一种新的能够适用极低温冷源的蓄冷罐是非常必要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蓄冷罐不能够耐受瞬时冷能的问题,提供一种新型的蓄冷罐。本发明的蓄冷罐能够耐受极低温冷源(特别适合用做零下120℃至零下170℃的极低温冷源的蓄冷罐),并且能够灵活适用于各种工况要求的情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蓄冷罐,所述蓄冷罐包括:罐体;第一相变液输入总管,用于将来自外界的第一相变液引入所述蓄冷罐中;第一相变液输出总管,用于将换热后的相变液输出到外界;以及,若干第一相变液分管,所述第一相变液分管的入口与所述第一相变液输入总管相连,所述第一相变液分管的出口与所述第一相变液输出总管相连,用于增大所述第一相变液在所述蓄冷罐中进行热交换的接触面积;对于一根所述第一相变液分管来说,其图案面积率为5-20%,所述图案面积率为所述第一相变液分管在排布平面上的投射面积占所述排布平面以所述罐体的内壁为边的截面面积的百分比。
在一实例中,所述第一相变液分管之间的间隔距离为10cm-20cm。
在一实例中,所述第一相变液分管的管径为6-32mm。
在一实例中,每个所述第一相变液分管在一个平面上以图案方式排布,并且多个所述相变液分管之间相互平行;优选地,所述相变液分管排布的图案为螺旋图案或蛇形盘管图案。
在一实例中,所述图案面积率为8-16%,优选为10-14%。
在一实例中,所述蓄冷罐还包括:在所述第一相变液分管与所述相变液输入总管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阀门。
在一实例中,所述蓄冷罐还包括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用于流通与所述第一相变液进行热交换的第二相变液。
在一实例中,所述蓄冷罐还包括上段温度检测口和/或下段温度检测口。
在一实例中,所述蓄冷罐还包括相变液泄露检测口、液位计口、放空气口和人孔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实例中,所述蓄冷罐为用于零下120℃至零下170℃的极低温冷源的蓄冷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冰河冷媒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未经冰河冷媒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9851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