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液冷散热漏液检测装置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996711.9 | 申请日: | 2021-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8425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04 |
发明(设计)人: | 李希栓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3/18 | 分类号: | G01M3/18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5 | 代理人: | 刘雪萍 |
地址: | 215100 江苏省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散热 检测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液冷散热漏液检测装置及方法,包括漏液感应线、漏液检测电路、漏液检测控制器、报警器和显示屏;漏液感应线螺旋缠绕在冷却管路上;漏液感应线外层为吸水包覆层,内置金属导线;漏液感应线与漏液检测电路电连接,漏液检测电路与漏液检测控制器电连接,漏液检测控制器分别与报警器、显示屏、服务器供电电源电连接;漏液时液体浸入漏液感应线,漏液感应线接通,由漏液检测电路检测到漏液感应线接通信号并传输至漏液检测控制器,漏液检测控制器控制报警器报警,同时在显示屏显示报警信息,并关断服务器供电电源。本发明采用漏液感应线检测漏液情况,部署不受环境限值,成本低,技术简单易实现,提高液冷散热的可靠性、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冷散热漏液检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液冷散热漏液检测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对服务器的算力要求越来越高,服务器的散热功率也随之增大。为给服务器散热,常用的散热方式有风冷散热和液冷散热,而随着服务器散热功率的提升,风冷散热的散热效果不理想,液冷散热成为更主流的散热方式。液冷散热利用泵使冷却管路中的冷却液循环并进行散热,其中冷却液常采用水,具有导电性能,一旦冷却管路发生漏液,冷却液漏出浸入服务器则会有损坏电器元件的风险。因此需要实时监测液冷散热的漏液情况,当漏液出现时及时报警及时断电。目前大多数漏检检测时用带有传感器的检测带检测漏液,这种方式受传感器性能和环境影响较大,且成本较高,技术较复杂。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液冷散热漏液检测装置及方法,采用漏液感应线检测漏液情况,部署不受环境限值,成本低,技术简单易实现,提高液冷散热的可靠性、安全性。
第一方面,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液冷散热漏液检测装置,包括漏液感应线、漏液检测电路、漏液检测控制器、报警器和显示屏;
漏液感应线螺旋缠绕在冷却管路上;漏液感应线外层为吸水包覆层,内置金属导线;
漏液感应线与漏液检测电路电连接,漏液检测电路与漏液检测控制器电连接,漏液检测控制器分别与报警器、显示屏、服务器供电电源电连接;漏液时液体浸入漏液感应线,漏液感应线接通,由漏液检测电路检测到漏液感应线接通信号并传输至漏液检测控制器,漏液检测控制器控制报警器报警,同时在显示屏显示报警信息,并关断服务器供电电源。
进一步地,漏液检测电路包括电阻R0、电阻R1、电阻R2、电容C1和电压比较器U1;
电阻R2第一端连接供电电压,第二端通过漏液感应线连接电阻R0第一端;电阻R0第二端接地;电阻R1与电阻R0并联,电容C1与电阻R1并联;
电阻R2与电阻R0之间的节点接入电压比较器U1的负向输入端,电压比较器U1的正向输入端接入参考电压,电压比较器U1的输出端连接漏液检测控制器。
进一步地,漏液检测电路还包括反相器U2;
电压比较器U1的输出端通过反相器U2连接漏液检测控制器。
进一步地,漏液检测控制器包括CPLD芯片和BMC芯片;
漏液检测电路的输出端与CPLD芯片的输入端电连接,CPLD芯片的输出端与BMC芯片的输入端电连接;
BMC芯片的输出端分别与报警器、显示屏、服务器供电电源电连接。
进一步地,漏液检测控制器还包括电子开关;电子开关与CPLD芯片连接;
BMC芯片的输出端还与CPLD芯片的输入端电连接,BMC芯片将测试信号发送至CPLD芯片,CPLD芯片根据测试信号将电子开关闭合,若报警正常,电子开关闭合后CPLD芯片将模拟报警信号发送至BMC芯片。
进一步地,电子开关为MOS管。
进一步地,漏液感应线包括至少两段,相邻两段漏液感应线之间通过公母连接器连接。
进一步地,漏液感应线外层的吸水包覆层为尼龙材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9671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非接触式深基坑检测装置
- 下一篇:养老数据分析系统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