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发泡液的混合装置及方法、发泡系统和马桶在审
申请号: | 202110996277.4 | 申请日: | 2021-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0550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5 |
发明(设计)人: | 林孝发;林孝山;刘祖华;徐鹏;林根远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科牧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3D9/00 | 分类号: | E03D9/00;B01F13/10;B01F15/02;B01F3/08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5204 | 代理人: | 张松亭;叶碎银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泡 混合 装置 方法 系统 马桶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发泡液的混合装置及方法、发泡系统和马桶,所述发泡液的混合装置包括进水结构、混合液出口、混合腔、发泡剂储存腔和抽液泵,还包括若干稀释腔,所述若干稀释腔逐一相连通,构成多级稀释结构,进水结构连通所述多级稀释结构的首级稀释腔和末级稀释腔,抽液泵的入口连通发泡剂储存腔的发泡剂出口,抽液泵的出口连通所述首级稀释腔的发泡剂入口;所述末级稀释腔连通混合腔,混合腔连通混合液出口。本发明能够对发泡剂在与水混合过程中进行多级稀释,从而在同一发泡剂的使用量下,能够增加发泡的次数,避免浪费,同时本发明能确保发泡剂与水混合均匀,从而确保发泡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发泡液的混合装置及方法、发泡系统和马桶。
背景技术
马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排泄物的下坠容易溅起马桶内的液体,导致用户体部受到污染,同时排泄物在被冲走前处于暴露状态,臭气易散发且难以除去,给用户如厕带来不便。为此,市面上出现了带发泡系统的马桶,其利用发泡系统产生的大量泡沫覆盖马桶的水封面,有效解决了排泄物下坠溅起液体和臭气散发的问题。发泡系统通常包括发泡部分和液体混合部分,其中,液体混合部分是将将发泡剂抽至混合腔中与进入混腔中的水混合形成发泡液,并借助水的推力输出给发泡部分,发泡部分借助进入液体混合部分的水的动力对发泡液进行发泡和输出泡沫。现有的液体混合部分是利用抽液泵抽取发泡剂直接与水混合后输出,且其控制逻辑是每使用一次都需要加一次发泡剂,抽液泵单次加药剂约2-3ml(单次使用量为2-3ml),而理论上单次发泡所需的发泡剂量约在0.1ml,2-3ml这个量对于单次使用来说造成了浪费,使得一瓶发泡剂的使用次数大大缩短。若是使用0.1ml精度的抽液泵,则会使得制造成本增加。若是不使用高精度抽液泵,则使得单瓶发泡剂的使用次数减少,且导致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发泡液的混合装置及方法、发泡系统和马桶,其通过发泡剂进行多次稀释,以增加发泡次数,避免浪费。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发泡液的混合装置,包括进水结构、混合液出口、混合腔、发泡剂储存腔和抽液泵,还包括若干稀释腔,所述若干稀释腔逐一相连通,构成多级稀释结构,进水结构连通所述多级稀释结构的首级稀释腔和末级稀释腔,抽液泵的入口连通发泡剂储存腔的发泡剂出口,抽液泵的出口连通所述首级稀释腔的发泡剂入口;所述末级稀释腔连通混合腔,混合腔连通混合液出口。
进一步的,所述进水结构的水进入所述末级稀释腔的流量大于所述进水结构的水进入所述首级稀释腔的流量。
进一步的,所述首级稀释腔的容积与所述混合腔的容积的比值大于或等于2/1,所述首级稀释腔的容积与所述多级稀释结构中除所述首级稀释腔之外的其余各稀释腔的容积的比值大于或等于2/1。
进一步的,所述多级稀释结构中,除所述首级稀释腔之外的其余稀释腔与其上一级稀释腔通过第一连通结构相连通,与其下一级稀释腔或混合腔通过第二连通结构相连通;所述进水结构与末级稀释腔之间通过第三连通结构相连通,所述进水结构与所述首级稀释腔之间通过第四连通结构相连通,所述第一连通结构、第二连通结构、第三连通结构和第四连通结构分别为连通口或连通通道。
进一步的,在同一稀释腔中,所述第一连通结构所在部位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二连通结构所在部位的高度;在所述末级稀释腔中,所述第三连通结构所在部位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一连通结构所在部位的高度。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通结构和第四连通结构在所述首级稀释腔中的部位分别位于所述首级稀释腔相邻或相对的两腔壁,并相远离;所述第一连通结构和第二连通结构在同一稀释腔中的部位分别位于该稀释腔相邻或相对的两腔壁,并相远离;所述第二连通结构和第三连通结构在所述末级稀释腔中的部位分别位于所述末级稀释腔相邻或相对的两腔壁,并相远离;所述第二连通结构和所述混合液出口在所述混合腔中的部位分别位于所述混合腔相邻或相对的两腔壁,并相远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科牧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厦门科牧智能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9627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数据中心空调末端解决系统
- 下一篇:生姜无根组培苗一步成大田苗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