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紧固件自动打磨及硬度检测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0995681.X | 申请日: | 2021-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93319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14 |
发明(设计)人: | 王高远;吕辉;李磊;王立强;张锟鹏;杨姣;徐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航天发动机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44 | 分类号: | G01N3/44;G01N1/28;B24B21/00;B24B21/18;B24B27/02;B24B41/00;B24B41/06;B24B49/12;B24B55/08;B07C5/34;B07C5/36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天科技专利中心 11009 | 代理人: | 马全亮 |
地址: | 710100 陕西省***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紧固 自动 打磨 硬度 检测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零件硬度检测领域内的一种紧固件自动打磨及硬度检测系统,该系统由上料机构、自动打磨机构、自动洛氏硬度计、零件转移机构、下料机构组成。通过上述机构的机械及电气化联动,仅需要操作人员上下料,即可实现紧固件上料‑打磨‑硬度检测‑下料流程一体化,代替了传统人工转运、打磨及硬度检测的生产现状,优化了热处理后产品硬度检测的工艺流程,排除了人为因素对产品质量评价一致性的影响,同时降低了人工劳动强度及粉尘危害,提高了生产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紧固件加工领域,更具体的说,是一种紧固件自动打磨及硬度检测系统,可作为紧固件热处理后的自动检测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紧固件(包括螺栓、螺柱、螺母等)制造厂家在零件成品热处理后通采用人工手持零件在砂纸上打磨或在高速运转的砂轮侧面打磨出硬度检测平面,然后采用传统机械式洛氏硬度计进行硬度检测。上述传统操作方法中人工打磨后零件上下端面平行度以及打磨平面的光洁度容水平一致性差,影响硬度检测准确度,且大批量生产中人工打磨及硬度检测效率低,劳动强度大,产品质量一致性差,需要通过一种自动化方法解决该类产品的生产制造瓶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自动转运、打磨及硬度检测紧固件产品的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无法实现零件硬度自动化检测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为:
一种紧固件自动打磨及硬度检测系统,包括:上料机构(1)、自动打磨机构(2)、自动洛氏硬度计(3)、零件转移机构(4)以及下料机构(5);上料机构(1)、自动打磨机构(2)、自动洛氏硬度计(3)以及下料机构(5)呈一字形顺序排列,零件转移机构(4)与自动打磨机构(2)以及自动洛氏硬度计(3)并列放置;
所述上料机构(1)由能够沿X、Y、Z三轴移动的机械手实现上料功能,该机械手通过更换夹爪可抓取多种规格的紧固件,机械手头部设有激光测距传感器检测料盘各个位置是否有待测零件;
所述自动打磨机构(2)具有伺服驱动的可上下位移的打磨平台,打磨平台上具有由气缸驱动的夹紧待打磨零件的打磨固定夹紧机构;打磨平台与打磨固定夹紧机构通过导轨及气缸弹性连接,当打磨固定夹紧机构上的零件与打磨头接触时,打磨固定夹紧机构底部的压力传感器实时监测打磨力度;
所述自动洛氏硬度计(3)具有自动升降的硬度检测平台,硬度检测平台上固定有硬度检测固定装置,防止待测零件倾倒;
所述零件转移机构(4)采用一体双爪架构,用于将打磨完成的零件转移至硬度检测平台上,同时将硬度检测完成的零件转移至下料机构的接料盒中;
所述下料机构(5)根据硬度检测结果自动筛选出合格品及不合格品,并通过对应的传送带将零件分选下料。
进一步的,所述上料机构(1)包括料盘移动平台(1-1)、第一料盘(1-2)、Y轴伺服电机(1-3)、X轴伺服电机(1-4)、X轴导轨(1-5)、料盘平台移动导轨(1-6)、第二料盘(1-7)、机械手(1-8)、Z轴导轨(1-9)、Z轴伺服电机(1-10)、Y轴导轨(1-11);
实际运行中,料盘移动平台(1-1)首先位于初始位置,此时将装满紧固件的第一料盘(1-2)以及第二料盘(1-7)摆放在料盘移动平台(1-1)上的定位槽内,随后启动运行程序,料盘移动平台(1-1)自动移动至上料位置,机械手(1-8)由X轴伺服电机(1-4)、Y轴伺服电机(1-3)驱动移动至第一料盘上方后由Z轴伺服电机(1-10)驱动下移,依次抓取料盘中的零件,第一料盘(1-2)中的零件取完后继续抓取第二料盘(1-7)中的零件,两个料盘中的零件均取完后料盘移动平台(1-1)自动返回至初始位置,更换新的装满零件的料盘;机械手(1-8)抓取零件后移至零件打磨固定夹紧机构上进行打磨工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航天发动机有限公司,未经西安航天发动机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9568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富含硒元素的三七的种植方法
- 下一篇:一种舰艇网络安全可视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