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荧光强度的上、下转换稀土掺杂纳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994869.2 | 申请日: | 2021-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0421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5 |
发明(设计)人: | 余琦;孙耀;祝红达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9K11/02 | 分类号: | C09K11/02;C09K11/85;A61K49/00;B82Y20/00;B82Y30/00 |
代理公司: |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2 | 代理人: | 石超群 |
地址: | 430068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荧光 强度 转换 稀土 掺杂 纳米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纳米荧光材料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荧光强度的上、下转换稀土掺杂纳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纳米材料包含具有声子能量低的NaYF4主体结构、稳定晶相的Gd3+、发射激子Tm3+、调节荧光强度的锂离子Li+和惰性壳层NaGdF4。本发明的纳米材料粒子通过在稀土掺杂的NaYF4纳米材料中引入不同浓度的小尺寸Li+,诱导纳米材料晶格皱缩或膨胀,直接影响稀土金属的配位环境和晶体场裂分,从而提升纳米材料的荧光强度,在波长808nm激光激发下表现出1473nm下转换荧光;同时,在波长1064nm激光激发下表现出800nm上转换荧光。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纳米荧光材料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荧光强度的上、下转换稀土掺杂纳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荧光成像技术从分子角度出发,利用光学探针的荧光强度作为检测、分析信号,直观、精确反映生物体内的组织结构和功能信息,为病理机制研究和医学临床诊断等相关领域提供了便利。近红外荧光成像技术因其具有快速和实时显示,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成本相对较低和使用方便等优点正在医学分子成像方面飞速发展。相较于近红外一区(NIR-I,700-1000nm),光在近红外二区(NIR-II,1000-1700nm)生物组织自身吸收、散射弱,可极大地提高光穿透能力和成像质量,使得NIRII荧光成像逐渐成为热点研究。
迄今为止,可用于进行NIRII荧光成像的材料主要为给体-受体-给体型有机小分子荧光染料、有机共轭聚合物和稀土掺杂纳米粒子。小分子荧光染料和有机共轭聚合物因其碳-碳键形成独特的π共轭结构而具有良好的荧光、光热、光动力性能,但也正因这种庞大的共轭结构,导致合成步骤繁琐,水溶性差。稀土掺杂纳米粒子的发光来源于稀土离子的4f电子在不同能级上的跃迁,其发射带窄、光稳定性好,可通过精准筛选掺杂稀土离子调控荧光波长,但量子产率较低亟待提升。因此,设计合成具有强荧光量子产率的稀土掺杂纳米粒子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高荧光强度的上、下转换稀土掺杂纳米材料,通过引入不同摩尔浓度的Li+,诱导晶格皱缩或膨胀,改变纳米粒子的上、下转换荧光强度。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高荧光强度的上、下转换稀土掺杂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制备工艺简便,易于调节。
本发明实现目的之一所采用的方案是:一种高荧光强度的上、下转换稀土掺杂纳米材料,其特征在于:该纳米材料包含具有声子能量低的NaYF4主体结构、稳定晶相的Gd3+、发射激子Tm3+、调节荧光强度的锂离子Li+和惰性壳层NaGdF4。
优选地,该纳米材料的通式为Na(1-x)YF4:LixGd0.2Tm0.005@NaGdF4,其中x为0.01-0.10。
优选地,该纳米材料在波长808nm激光激发下表现出1473nm下转换荧光;在波长1064nm激光激发下表现出800nm上转换荧光。
优选地,该纳米材料的粒径为20-200nm。
本发明实现目的之二所采用的方案是:一种所述的高荧光强度的上、下转换稀土掺杂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工业大学,未经湖北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9486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