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水泥窑中温中尘SCR脱硝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0990328.2 | 申请日: | 2021-08-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2202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2 |
发明(设计)人: | 周金波;孔取和;金峰;江斌;李志强;李祥超;叶飞;范警卫;宗青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海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安徽海螺建材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白马山水泥厂 |
主分类号: | B01D53/86 | 分类号: | B01D53/86;B01D53/56;B01D53/88;B01D53/34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董杰 |
地址: | 241000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泥 窑中温中尘 scr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泥窑中温中尘SCR脱硝系统,窑尾余热发电装置的入口通过第一管道与窑尾预热器出口连接,窑尾余热发电装置的出口通过第二管道与SCR反应塔的入口连接;SCR反应塔的顶部设置有进风管,塔体的底部设置有灰斗,灰斗的侧面设置有出风管;塔体内靠近灰斗的位置设置有换热装置,塔体内位于换热装置的上方设置有多个SCR催化剂层。该水泥窑中温中尘SCR脱硝系统结合水泥工业新型干法窑系统的工艺特点,利用现有窑尾余热发电装置具有一定粉尘沉降和降温的作用,在窑尾余热发电装置后增设SCR反应塔,并在催化作用下,促使氮氧化物与氨反应,以达到降低生产线NOx排放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泥熟料生产线烟气治理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水泥窑中温中尘SCR脱硝系统。
背景技术
在环保建设的背景下,各地陆续出台更加严格的水泥熟料生产线NOx排放标准,安徽省、河南省、河北等地均发布了《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地方标准,要求水泥窑氮氧化物排放浓度按≤100mg/Nm3(10%氧含量)控制,氨逃逸≤8mg/Nm3(10%氧含量),环保管控政策日益严格。现有的分级燃烧和SNCR脱硝技术已经难以满足排放要求,而SCR脱硝技术以其高效的脱硝效率和氨逃逸控制,逐渐成为水泥行业烟气脱硝技术主要方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水泥窑中温中尘SCR脱硝系统,该水泥窑中温中尘SCR脱硝系统结合水泥工业新型干法窑系统的工艺特点,利用现有窑尾余热发电装置具有一定粉尘沉降和降温的作用,在窑尾余热发电装置后增设SCR反应塔,并在催化作用下,促使氮氧化物与氨反应,以达到降低生产线NOx排放的目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水泥窑中温中尘SCR脱硝系统,该水泥窑中温中尘SCR脱硝系统包括:窑尾余热发电装置和SCR反应塔;所述窑尾余热发电装置的入口通过第一管道与窑尾预热器出口连接,所述窑尾余热发电装置的出口通过第二管道与所述SCR反应塔的入口连接;所述SCR反应塔的顶部设置有进风管,所述塔体的底部设置有灰斗,所述灰斗的侧面设置有出风管;所述塔体内靠近所述灰斗的位置设置有换热装置,所述塔体内位于所述换热装置的上方设置有多个SCR催化剂层。
优选地,所述换热装置为压缩空气自换热系统,所述压缩空气自换热系统包括:换热管、电加热器、第一压缩空气罐和第一空压机;所述换热管、电加热器、第一压缩空气罐和第一空压机通过第三管道顺次连通连接,所述换热管的出口串联连接有多个耙式清灰装置;每层所述SCR催化剂层上均相应设置有一个所述耙式清灰装置,所述耙式清灰装置朝向对应的所述SCR催化剂层喷吹清灰。
优选地,每层所述SCR催化剂层的上方还设置有至少一个声波清灰装置,多个所述声波清灰装置串联设置,所述声波清灰装置通过第四管道由近至远顺次连接有第二压缩空气罐、冷干机、第三压缩空气罐和第二空压机。
优选地,所述灰斗的下方设置有物料输送装置,所述出风管的外端连接有收尘器,所述收尘器落灰口设置于所述物料输送装置的上方。
优选地,所述水泥窑中温中尘SCR脱硝系统还包括:高温风机;所述出风管的外端连接有收尘器,所述收尘器的出风口通过第五管道与所述高温风机连接,所述第五管道上设置有第一阀门;所述第二管道与所述第五管道之间通过第六管道连接,所述第六管道上设置有第二阀门;所述第一管道与所述第五管道之间通过第七管道连接,所述第七管道上设置有第三阀门。
优选地,所述第二管道与所述进风管的连接位置自上而下顺次设置有蝶阀和闸板阀。
优选地,所述SCR反应塔的顶部为台型壳体,所述台型壳体内设置有多层导流均布板。
优选地,所述导流均布板包括:支撑体和排列固接于所述支撑体上的多个导流条,相邻两个所述导流条之间形成有导流缝隙。
优选地,所述导流条的截面为倒V字型,相邻两层所述导流均布板中的所述导流条的正投影相交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海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安徽海螺建材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白马山水泥厂,未经安徽海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安徽海螺建材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白马山水泥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9032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