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多模式运动功能的球形机器人有效
| 申请号: | 202110964896.5 | 申请日: | 2021-08-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8131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04 |
| 发明(设计)人: | 李秉洋;王复涛;王鹏飞;牛少华;冯相超;曹莹泽;李振;程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B62D57/02 | 分类号: | B62D57/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元周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40 | 代理人: | 杨晓云 |
| 地址: | 10008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模式 运动 功能 球形 机器人 | ||
1.一种具有多模式运动功能的球形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半球壳和下半球壳;所述上半球壳和所述下半球壳通过相对设置的两个法兰盘扣合连接,形成封闭球体;
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位于所述封闭球体内;所述第二框架与所述第一框架十字连接;
步进电机和两个直流电机,所述步进电机安装在所述第二框架上,且其输出轴与所述第一框架连接;两个所述直流电机位于所述封闭球体内,且分别与两个所述法兰盘固定连接;两个所述直流电机分别安装在所述第一框架的两端;
齿轮箱和菱形施力结构;所述菱形施力结构包括第一支座、第二支座、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第四连杆和拉簧;所述第一支座与所述齿轮箱固定,所述第二支座与所述第二框架的底部固定;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均连接在第一支座上、且其端部均具有轮齿,所述轮齿相互啮合,所述第三连杆和所述第四连杆的一端均连接在第二支座上,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四连杆的另一端通过第一螺柱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第三连杆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螺柱转动连接;所述拉簧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一螺柱和所述第二螺柱上;
所述齿轮箱上移,与所述第二框架产生碰撞,然后球形机器人离开地面,所述齿轮箱包括箱体和设置在所述箱体内的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第三齿轮和第四齿轮;所述箱体外还设置有断电自锁电机,所述断电自锁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一齿轮固定,用于在通电状态下带动所述第一齿轮转动;所述箱体内还设置有第一光杆和第二光杆,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三齿轮同轴连接、且同轴设置在所述第一光杆上,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所述第三齿轮为缺齿齿轮;所述第四齿轮设置在所述第二光杆上、且与所述第三齿轮间歇啮合;所述第四齿轮的一侧设有卷线盘,所述卷线盘上固定有绳索,所述绳索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框架的底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球形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菱形施力结构为两个;两个所述菱形施力结构对称分布在所述齿轮箱的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球形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框架和所述第一框架的一侧壁上设置有适配通孔,另一侧壁上设置有固定通孔;所述适配通孔的形状与所述步进电机的输出轴的形状适配;
所述步进电机的输出轴穿入所述第二框架和所述第一框架上的适配通孔;
所述第二框架的另一侧壁通过对穿螺丝穿过所述固定通孔与所述第一框架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球形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均通过第三螺柱连接在第一支座上;所述第三连杆和所述第四连杆的一端均通过第四螺柱连接在第二支座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球形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断电自锁电机通过螺钉固定在所述齿轮箱的箱体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球形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断电自锁电机为蜗轮蜗杆电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未经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64896.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