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河流底栖动物调研统计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962857.1 | 申请日: | 2021-08-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5505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6 |
发明(设计)人: | 王丽;杨威;张先炳;杨胜发;胡江;李文杰;肖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1/84 | 分类号: | G01N21/84;G06K9/00;G06K9/20 |
代理公司: | 重庆远恒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48 | 代理人: | 伍伦辰 |
地址: | 400074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河流 动物 调研 统计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河流底栖动物调研统计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透明材料在河流底部的河床之上隔离出一个空间范围的统计区域,统计区域在前后左右至少一对方向上和外界相通,然后在统计区域上方采用摄像头正对统计区域摄像,统计单位时间内进入统计区域的底栖动物数量,获得河流底部水域单位体积空间内在单位时间中的有效底栖动物活动数量统计。本发明能够实现河流底栖动物调研统计,并具有统计方便快捷可靠,有利于生态保护,且准确度高,参考价值大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河流生物多样性调研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河流底栖动物调研统计方法。
背景技术
河流底栖动物,是指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水体底部的水生动物,河流底栖动物多为无脊椎动物,例如,环节动物门寡毛纲的水丝蚓、尾鳃蚓等,蛭纲的舌蛭、泽蛭等,多毛纲的沙蚕等等,是一个庞杂的生态类群。
河流底栖动物,尤其是小型河流底栖动物,作为河流鱼类的主要食物源,其种群和数量的情况能够有效地反应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情况以及河流水体的质量状况。故对于河流生物多样性调研以及河流鱼类资源恢复及保护等领域,统计河流底栖动物数量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有技术对于浅层河流或者河流表面生物检测统计时,通常直接采用网捕后计数统计或者摄像头在河面进行摄像统计即可,但河流底部由于河床环境复杂,河流水深较大等因素影响,很难直接采用摄像的方式进行统计。现有技术中对于怎样统计河流底栖动物的数量,通常是通过对河底泥沙采样的方式实现统计,例如CN201721524890.1公开的一种新型底栖动物采样器,以及CN202011598082.6公开的一种高效底栖动物检测的方法,其原理均是通过挖掘部分河底泥沙,然后对其内含有的底栖动物数量进行清理统计,并推算出河流底栖动物的生态情况。这种方式存在以下缺陷:1这种方式实施比较复杂,工作统计实现难度较大,很多微小型生物和泥沙掺杂为一体无法实现分辨和统计。2这种方式,会一定程度上破坏河床环境,不利于生态保护。3很大部分河流底栖动物为漂流类底栖动物,在长江等大型河流,底栖动物的漂流是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物种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很大一部分底栖动物被称为漂流种;即生命周期通常是处于漂流状态而不是潜伏于泥沙中。而生命周期长期处于泥沙内部状态的底栖动物很难成为鱼类食物而不具有统计意义,故通过采集泥沙进行统计的方式,准确度较低,参考价值较小。
故如何实现一种统计方便快捷可靠,有利于生态保护,且准确度高,参考价值大的河流底栖动物统计方法,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有待考虑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怎样提供一种统计方便快捷可靠,有利于生态保护,且准确度高,参考价值大的河流底栖动物调研统计方法,尤其适用于大型深水河流统计。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河流底栖动物调研统计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透明材料在河流底部的河床之上隔离出一个空间范围的统计区域,统计区域在前后左右至少一对方向上和外界相通,然后在统计区域上方采用摄像头正对统计区域摄像,统计单位时间内进入统计区域的底栖动物数量,获得河流底部水域单位体积空间内在单位时间中的有效底栖动物活动数量统计。
这样,采用本方法不会破坏河床环境,有利于生态保护,同时不用采集河底泥沙,检测统计方便快捷可靠。且直接对河流底部的水域空间进行检测统计,结果更加精确可靠,更具备生物学上的参考意义和价值。其中,透明材料通常采用水平的两块玻璃在高度方向上相隔获得。具有实施简单,实现方便的特点。
进一步地,统计区域在前后左右的方向上均和外界相通。
这样,更好地提高检测统计结果的可靠性和参考价值。
进一步地,统计区域上方再设置一摄像隔离区域,摄像隔离区域内填充透明介质,将摄像头安装在摄像隔离区域上方进行摄像统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交通大学,未经重庆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6285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