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压电的自供电臭气处理及检测一体化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2110956660.7 | 申请日: | 2021-08-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8018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26 |
发明(设计)人: | 梁英;曾庆昊;黄俪嘉;张程;袁绍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53/32 | 分类号: | B01D53/32;H02N2/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65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压电 供电 臭气 处理 检测 一体化 设备 | ||
1.一种基于压电的自供电臭气处理及检测一体化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包括腔体、进气口、出气口、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进气口、所述出气口、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均与所述腔体连通,所述外壳上设置有滑槽,所述滑槽包括第一槽和第二槽,所述第一槽沿所述出气口和所述第二开口的连接线方向设置,且所述出气口和所述第二开口均与所述第一槽连通,所述第二槽与所述第一槽连通,且所述第二槽与所述出气口连通;
支架结构,所述支架结构与所述外壳连接,且所述支架结构位于所述腔体内;
压电纳米膜,所述压电纳米膜安装于所述支架结构上,所述压电纳米膜将所述腔体分隔为进气腔和检测腔,所述进气口和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进气腔连通,所述出气口和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检测腔连通;
循环结构,所述循环结构包括循环管,所述循环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连通;
控制结构,所述控制结构用于控制出气口和所述循环管在同一时间一者呈连通状态,而另一者呈封闭状态,所述控制结构包括滑片和弹性件,所述滑片与所述外壳滑动连接,所述滑片沿所述出气口和所述第二开口的连接线方向滑动,所述滑片卡接于所述滑槽内,所述滑片包括滑动部和控制部,所述滑动部卡接于所述第一槽内;所述控制部与所述滑动部连接,且所述控制部卡接于所述第二槽内,所述控制部在所述出气口和所述第二开口的连接线方向的投影面积大于所述滑动部在所述出气口和所述第二开口的连接线方向的投影面积,所述弹性件安装于所述第二槽内,所述弹性件令所述滑片具有朝向所述出气口移动的趋势;以及
检测装置,所述检测装置安装于所述检测腔内,且所述检测装置与所述压电纳米膜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压电的自供电臭气处理及检测一体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上还设置有第一辅助槽和第二辅助槽;
所述第一辅助槽位于所述出气口背离所述第二开口的一侧,所述第一辅助槽与所述出气口连通,且所述第一辅助槽位于所述第一槽的延伸线上,所述第一辅助槽的长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二开口的直径;
所述第二辅助槽位于所述第二开口背离所述出气口的一侧,所述第二辅助槽与所述第二开口连通,且所述第二辅助槽位于所述第一槽的延伸线上,所述第二辅助槽的长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出气口的直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压电的自供电臭气处理及检测一体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电纳米膜包括压电膜、正极线圈和负极线圈,所述正极线圈和所述负极线圈分别位于所述压电膜的两侧,所述正极线圈与所述检测装置的正电极电连接,所述负极线圈与所述检测装置的负电极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压电的自供电臭气处理及检测一体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结构包括:
两个相对设置的连接罩,所述连接罩能够沿所述外壳的高度方向相对于所述外壳滑动,所述出气口、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均位于两个所述连接罩之间;
把手,所述把手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连接罩连接;以及
安装架,安装于两个所述连接罩之间,所述压电纳米膜与所述安装架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压电的自供电臭气处理及检测一体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底部设置有卡槽,所述连接罩与所述卡槽卡接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基于压电的自供电臭气处理及检测一体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结构还包括抽风机,所述抽风机安装于所述循环管,所述抽风机能够令气体沿所述第二开口朝向所述第一开口流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大学,未经四川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56660.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