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串联传动电动伺服作动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956212.7 | 申请日: | 2021-08-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9432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10 |
发明(设计)人: | 肖中卓;张新华;黄建;郑欢;郑美媛;李勇;钱帅;周围;赵帆;胡亚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自动化控制设备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2K7/116 | 分类号: | H02K7/116;H02K11/215;H02K5/10;H02K5/22;H02K5/124;H02K5/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74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串联 传动 电动 伺服 作动器 | ||
1.一种串联传动电动伺服作动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多相容错永磁同步电机、行星齿轮减速器、行星滚柱丝杠和位置反馈电位器;多相容错永磁同步电机、行星齿轮减速器和行星滚柱丝杠采用串联连接,使输出力中心线和作动器自身轴线一致;位置反馈电位器(28)安装在作动器主壳体(13)上,位置反馈电位器(28)的输出轴与作动器输出轴(24)连接,用来反馈输出轴(24)的位置;
位置反馈电位器(28)采用余度设计;
位置反馈电位器(28)采取了双导杆嵌入式支撑进行加固,除了两端头通过外壳支撑外,侧面用螺钉将导杆固定并且嵌入进外壳;
多相容错永磁同步电机安装在电机壳体(15)上;电机后盖(16)安装在电机壳体(15)上;旋变(38)用于反馈电机的转动位置,旋变(38)包括定子和转子,旋变(38)的定子通过旋变压块(11)固定在电机后盖(16)上;旋变(38)的转子安装在多相容错永磁同步电机(33)的输出轴尾端;电机后盖(16)为凹形,旋变(38)安装在电机后盖(16)的凹形内部;
行星齿轮减速器包括行星轮(18)、行星轮连接柱(19)、外齿圈(21);多相容错永磁同步电机(33)的输出端齿轮与行星齿轮减速器的行星轮(18)啮合,行星轮(18)与外齿圈(21)啮合后,带动行星轮连接柱(19)转动;
行星轮连接柱(19)通过螺纹与行星滚柱丝杠(23)连接并点螺纹胶加固,行星轮连接柱(19)在靠近行星滚柱丝杠(23)一端有一段圆柱用于定位;输出轴(24)与行星滚柱丝杠(23)螺纹点胶加固连接,输出轴(24)与行星滚柱丝杠(23)径向通过两个紧定螺钉进行轴向加固;
行星齿轮减速器采用大模数的齿轮并用4个行星轮共同承载;伺服作动器的输出轴通过螺纹与行星滚柱丝杠的螺母紧固连接;
作动器通过输出端销轴(1)和固定端销轴(34)与外部连接;销轴套筒(2)安装在输出端销轴(1)两侧;输出端关节轴承(37)压接在输出端支耳(4)上,固定端关节轴承(32)压接在固定端支耳(12)上;
多相容错永磁同步电机(33)和旋变(38)的输出线通过电机和旋变连接器支架(10)引出到连接器上;深沟球轴承(30) 安装在行星轮连接柱(19) 上;行星轮连接柱(19)一端通过螺纹与行星滚柱丝杠(23)连接;行星轮连接柱(19)固定在行星轮保持架(17)上;行星轮(18)与外齿圈(21)啮合;通过行星轮销(22)定位将外齿圈(21)固定在主壳体(13)上;角接触轴承(29)外环通过外齿圈(21)进行轴向固定;角接触轴承(29)安装在行星滚柱丝杠(23)上,角接触轴承(29) 内环通过丝杠锁紧螺母(25) 实现轴向定位;丝杠轴承(26)外环调整垫片安装在角接触轴承(29)和外齿圈(21)之间;输出轴(24)与行星滚柱丝杠(23)螺纹紧固连接;铜套(14)安装在主壳体(13)上,通过铜套端盖(7)实现轴向定位;
双余度位置反馈电位器(28)的输出线通过电位器连接器支架(9)引出到连接器上;电位器盖板(8)安装在主壳体(13)上;输出端支耳(4)螺接在输出轴(24)上,输出端支耳(4)通过输出杆厚螺母(5)和输出杆薄螺母(6)实现轴向紧固,固定端支耳(12)和电机壳体(15)之间装配固定端支耳密封垫(39);电机和旋变连接器支架(10)和电机壳体(15)之间装配电机和旋变连接器支架密封垫(40);电机和旋变连接器支架(10)和连接器之间安装电机和旋变连接器密封垫(41);主壳体(13)和电机壳体(15)之间安装电机壳体和主壳体密封圈(42);电位器连接器支架(9)和主壳体(13)之间安装电位器连接器密封垫(44);电位器连接器支架(9)和电位器连接器之间安装电位器连接器支架密封垫(43);电位器盖板(8)和主壳体(13)之间安装电位器盖板密封垫(45);铜套(14)和输出轴(24)之间安装(46)铜套密封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自动化控制设备研究所,未经北京自动化控制设备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56212.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防沉积的水利排放用预设管道
- 下一篇:地下水循环修复装置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