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湿法洗涤装置及烟气洗涤时的降温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953550.5 | 申请日: | 2021-08-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3114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03 |
| 发明(设计)人: | 王丽霞;沈宏伟;赵栗;吴穹;侯霞丽;钱琨;郭无双;徐丽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光大环境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光大环保技术研究院(南京)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1D53/78 | 分类号: | B01D53/78 |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王美章 |
| 地址: | 211100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苏源***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湿法 洗涤 装置 烟气 降温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湿法洗涤装置及烟气洗涤时的降温方法,湿法洗涤装置包括洗烟循环系统和减湿循环系统,所述洗烟循环系统用于洗涤烟气,所述减湿循环系统用于给烟气减湿,所述湿法洗涤装置还包括入口喷淋系统,所述入口喷淋系统包括水箱、喷淋液输送管道、喷淋件及入口烟道,所述水箱连接所述喷淋液输送管道,所述喷淋液输送管道连接所述喷淋件,所述喷淋件伸入入口烟道进行喷淋。湿法洗涤装置在洗涤烟气时,通过入口喷淋系统向入口烟道喷淋以降低烟气热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烟气净化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湿法洗涤装置及烟气洗涤时的降温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垃圾焚烧厂采用的湿法脱酸技术中,原烟气从入口烟道进入洗涤塔后才能被冷却,由于烟气流场不均匀以及气液接触不充分等原因,高温烟气进入洗涤塔后难以立即被冷却完全,洗涤塔下部仍存在局部高温区;高温会降低脱酸反应效率,还会降低吸收液中吸收剂的溶解度从而促进盐结晶,此外,洗涤塔下部筒体一般需内衬抗火石或耐火砖等隔热材料,不仅增加成本和施工难度,而且可能增加循环液杂质。现有事故喷淋装置利用的是冷却吸收部脱酸用喷淋层,存在事故喷淋水量与喷淋层规格不匹配的问题,由于高位布置的应急水箱容量有限,而冷却吸收部喷淋层设计流量很大,事故喷淋时间只能维持短短几分钟,且雾化效果不佳,难以达到理想的烟气降温效果;此外,由于该方案水箱与喷淋层连接的出水管路长期备用,难以及时发现故障,可能在事故情况下无法正常投运;因此,现有事故喷淋方式降温效果不好,可靠性不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湿法洗涤装置及烟气洗涤时的降温方法,以至少解决相关技术中湿法洗涤塔进塔烟气温度偏高,以及事故喷淋装置降温效果不好、可靠性不高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湿法洗涤装置,包括洗烟循环系统和减湿循环系统,所述洗烟循环系统用于洗涤烟气,所述减湿循环系统用于给烟气减湿,所述湿法洗涤装置还包括入口喷淋系统,所述入口喷淋系统包括水箱、喷淋液输送管道、喷淋件及入口烟道,所述水箱连接所述喷淋液输送管道,所述喷淋液输送管道连接所述喷淋件,所述喷淋件伸入入口烟道进行喷淋。
进一步地,所述入口喷淋系统还包括减湿补水管道及工艺水管道,所述减湿补水管道一端与减湿循环系统的减湿循环管道相连,另一端与所述水箱相连,用于将减湿液输送至所述水箱中,所述工艺水管道一端与厂区工艺水出口相连,另一端与所述水箱相连,用于将工艺水输送至所述水箱中。
进一步地,所述水箱设有水箱液位计,用于测量所述水箱液位,所述减湿补水管道上设有减湿补水阀门,所述工艺水管道上设有工艺水阀门,所述减湿补水阀门和所述工艺水阀门与水箱液位计联锁,以液位监测数据作为减湿补水阀门和工艺水阀门联锁动作的依据。
进一步地,所述喷淋件包括喷淋主管、喷淋支管及喷嘴,所述喷淋主管的主体位于所述入口烟道内,所述喷淋主管连接喷淋支管,所述喷淋支管上连接喷嘴,所述喷淋主管、喷淋支管和喷嘴间相互连通,所述喷嘴用于向所述入口烟道喷淋,所述喷嘴的雾化液滴粒径范围在400~500μm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洗烟循环系统包括洗烟部塔体、循环池、洗烟循环泵、洗烟循环管道、洗烟喷淋层及塔液位计,所述循环池位于洗烟部塔体底部,所述洗烟喷淋层位于洗烟部塔体内的上部区域,所述入口烟道连接于循环池与洗烟喷淋层之间,所述洗烟循环泵的进口与循环池相连,所述洗烟循环泵通过洗烟循环管道连接洗烟喷淋层,所述洗烟循环泵将循环液输送至洗烟喷淋层,喷淋液在洗烟部塔体内对烟气进行洗涤后落入循环池,所述塔液位计设于所述洗烟部塔体底部,用于监测所述循环池的液位。
进一步地,所述喷淋液输送管道设有喷淋液调节阀,喷淋液调节阀与设于洗烟部塔体底部的塔液位计联锁,以根据设定的塔液位自动调节喷淋液调节阀的开度,从而控制喷淋液流量;所述喷淋液调节阀还与设于入口烟道前的入口温度测量装置联锁,用于根据入口烟气温度进行喷淋液流量控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光大环境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光大环保技术研究院(南京)有限公司,未经光大环境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光大环保技术研究院(南京)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5355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