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大数据基因检测的智能疾病防控及健康保健推荐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946455.2 | 申请日: | 2021-08-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7486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9 |
发明(设计)人: | 茆文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海大学 |
主分类号: | G16H50/30 | 分类号: | G16H50/30;G16H50/70;G16H20/00;G16H10/60;G06F16/951;G06F16/332 |
代理公司: | 武汉菲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284 | 代理人: | 李慧奇 |
地址: | 210098***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数据 基因 检测 智能 疾病 健康 保健 推荐 方法 | ||
本课题致力于构建基于大数据框架下的对于疾病的调控及健康保健策略的智能推荐方法,依据基于大数据的基因检测手段,通过爬虫程序获取基因公开数据,构建基因位点数据库的,比对并检测出客户疾病基因和易感基因,引入机器学习手段,智能针对客户用药、饮食、生活习惯推荐保健或治疗方案,实现面向公众的定制个人基因健康评估及个人健康方案的服务。实现的主要步骤如下:步骤1:使用爬虫技术获取基因公开数据;步骤2:基因数据进行预处理,建立数据基因库;步骤3:提高数据库索引能力,分析用户基因中患病风险;步骤4:结合用户健康信息进行分析,得出易得疾病结论;步骤5:分析疾病风险,使用知识图谱技术提出建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信息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大数据基因检测的智能疾病防控及健康保健推荐方法。
背景技术
基因检测是通过血液、其他体液、或细胞对DNA进行检测的技术,通过与己知的疾病相关基因序列进行比对,推断受检者遗传特性,从而使人们能了解自己的基因信息,可以诊断疾病、预测疾病风险;且能针对个体检测结果的遗传特性,对检测者的生活方式、用药风险等各种健康相关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以降低疾病发生的风险,提升健康水平,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随着人类基因组研究的深入,基于生物基因技术的产业化应用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基因检测可以准确判断相关组织、器官的生理健康状态,探知现在,预判将来。使每个受检者有意识、有针对性地捍卫现时健康,调节与控制易患疾病因素的“适时”表达,将健康提高到现代化水平。基因检测技术在国外取得了良好的市场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数千万人因为基因体检获得用药指导,优生优育指导,生活方式指导,遗传性疾病的干预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大数据框架下的对于疾病的调控及健康保健策略的智能推荐方法,依据基于大数据的基因检测手段,通过爬虫程序获取基因公开数据,构建基因位点数据库的,比对并检测出客户疾病基因和易感基因,引入机器学习手段,智能针对客户用药、饮食、生活习惯推荐保健或治疗方案,实现面向公众的定制个人基因健康评估及个人健康方案的服务。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基于自然语言处理和图像识别的博文情感分析评估推送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使用爬虫技术获取基因公开数据;
步骤2:基因数据进行预处理,建立数据基因库;
步骤3:提高数据库索引能力,分析用户基因中患病风险;
步骤4:结合用户健康信息进行分析,得出易得疾病结论;
步骤5:分析疾病风险,使用知识图谱技术提出建议。
所述步骤1使用爬虫技术获取基因公开数据,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1:在浏览器中登录NCBI,然后用浏览器提供的开发者工具查看请求页面的请求头信息,请求头信息中的“Referer”的内容是访问NCBI的URL.请求头信息中的“Cookie”的内容是成功连接NCBI服务器之后保存在本地的Cookie,利用它可以简单快速地访问新浪微博;首先需复制“Cookie”的内容,然后在Python中定义headers对象,设置Cookie和Connection,最后在每次访问页面时,都将headers作为参数添加到Request对象中,得到NCBI页面。这样就可以在Cookie的有效期内直接访问NCBI,并提取自己需要的数据。对于爬虫,采用以下采集准则:1)用最少的接口爬取最多的信息;2)尽量避免重复;3)可扩展性强。
步骤12:*.txt文件夹存放GenBank accessionNo,一行一条,第一行不要为空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海大学,未经河海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4645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