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柔性带状锂-二氧化碳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及电池有效
| 申请号: | 202110945627.4 | 申请日: | 2021-08-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5915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15 |
| 发明(设计)人: | 程建丽;王斌;漆贵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H01M4/88 | 分类号: | H01M4/88;H01M4/90;H01M12/08 |
| 代理公司: | 四川省成都市天策商标专利事务所(有限合伙) 51213 | 代理人: | 赵以鹏 |
| 地址: | 621000***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柔性 带状 二氧化碳 电池 正极 材料 制备 方法 | ||
1.一种柔性带状锂-二氧化碳电池,其特征在于:采用以下方法制得:在手套箱中配置电解液,其中锂盐为双三氟甲烷磺酰亚胺锂,溶剂为四乙二醇二甲醚;将锂片溶解并再次成型成合适宽度的锂带,裁剪紫铜带、玻璃带隔膜、柔性不锈钢网至合适的长度和宽度,依次堆叠紫铜带、锂带、玻璃带隔膜,在玻璃带隔膜上加入500-600 uL的电解液,然后放入复合基底膜正极材料和柔性不锈钢网,最后将之整体放入到宽度为1.5-2 cm的热缩带中,其中热缩带的正极面有若干分布均匀的孔,其中单个孔洞的大小为0 .1-2 mm,分布密度为1-30个/cm2,在正负极端分别接入铜箔作为引线,然后用温度为100-200℃的热风枪均匀吹扫,使热缩带收缩来固定并封装得带状锂-二氧化碳电池;
所述复合基底膜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用有机溶剂对基底进行超声洗涤,在室温下将其浸入酸液中浸泡,再超声洗涤、烘干得柔性基底;
步骤2:将钼源加入到一定量的去离子水中,然后按去离子水和浓硝酸或浓盐酸的体积比为1:(0.5-1)的比例缓慢加入浓硝酸或浓盐酸,搅拌后缓慢加入一定量的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搅拌至溶液逐渐变黄时加入步骤1中处理好的柔性基底浸渍;
步骤3:将步骤2中含柔性基底的混合溶液整体转入到内衬为聚四氟乙烯的消解罐中,并置于恒温干燥箱内进行水热反应,保温一定时间进行水热生长,反应结束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得柔性基底薄膜;将柔性基底薄膜从混合溶液中取出,漂洗后干燥,得到负载三氧化钼的复合基底膜;
步骤4:将步骤3中得到的负载三氧化钼的复合基底膜平铺于方舟中,置于管式炉恒温区进行煅烧,在惰性气体的作用下通入纯NH3气体升温进行氮化,反应结束后随炉冷却至室温,然后通入惰性气体以使材料钝化,通气完毕后便得到负载氮化钼的复合基底膜正极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带状锂-二氧化碳电池,其特征在于,在步骤1中,所述用有机溶剂对基底进行超声洗涤,具体为:用丙酮、无水乙醇或乙二醇有机溶剂将柔性基底进行超声洗涤,洗涤时间为0.5-1 h,然后用去离子水超声洗涤3次,每次洗涤时间10-20 min。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带状锂-二氧化碳电池,其特征在于,在步骤1中,所述在室温下将其浸入酸液中浸泡,再超声洗涤、烘干得柔性基底,具体为:在室温下将其浸入浓硝酸、浓盐酸或浓硫酸中0.5-1 h,再用去离子水超声洗涤3次,每次洗涤时间10-20 min,然后放入60-80℃的鼓风干燥箱中烘干。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带状锂-二氧化碳电池,其特征在于,在步骤2中,所述钼源为钼酸铵、钼酸钠中的一种或两种物质的混合物。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带状锂-二氧化碳电池,其特征在于,在步骤2中,所述搅拌至溶液逐渐变黄时加入步骤1中处理好的柔性基底浸渍,具体为:搅拌10-20 min至溶液逐渐变黄时加入一片步骤1中处理好的柔性基底浸渍10-20 min。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带状锂-二氧化碳电池,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中,所述保温一定时间进行水热生长,具体为:在120-150 °C下保温20-24 h进行水热生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带状锂-二氧化碳电池,其特征在于,在步骤4中,所述惰性气体为N2、He和Ar的一种气体或混合气体。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带状锂-二氧化碳电池,其特征在于,在步骤4中,所述在惰性气体的作用下通入纯NH3气体升温进行氮化,具体为:先以流量为200-400 mL/min通入惰性气体10-30 min以排除空气,再通入纯NH3气体,保持NH3气体总流量固定为80-100 mL/min,升温至预设温度进行氮化。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柔性带状锂-二氧化碳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升温至预设温度进行氮化,具体为:以1-10℃/min的升温速度升温至700-900℃,保温3-5 h进行氮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未经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45627.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缠绕式法兰底座制作方法
- 下一篇:一种林草火点自动检测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