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复合阻燃建筑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110945086.5 | 申请日: | 2021-08-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8027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9 |
| 发明(设计)人: | 李国庆;丁伟军;戴海峰;邹博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省建设工程质量检验站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4B28/04 | 分类号: | C04B28/04;C04B40/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和信华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90 | 代理人: | 李漫 |
| 地址: | 310000***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 阻燃 建筑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合阻燃建筑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阻燃建筑材料技术领域。该复合阻燃建筑材料包括以下原料:硅酸盐水泥、石英砂、膨润土、硅藻土、改性聚氨酯、碳纤维、复合阻燃剂。且本发明利用双硅氧烷封端POSS中的硅氧烷水解后生成的Si‑OH基与聚磷酸铵粉体表面的P‑OH基反应形成P‑O‑Si键,使聚磷酸铵粉体表面修饰有POSS,进而减小聚磷酸铵粉体的水溶性,增加其与改性聚氨酯的相容性,且POSS的结构中的Si‑O键的结构与硅酸盐水泥结构也存在相似性,使表面修饰有POSS的聚磷酸铵粉体均匀填充在硅酸盐水泥和改性聚氨酯复合材料中,从而提高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阻燃建筑材料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复合阻燃建筑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建筑材料可分为结构材料、装饰材料和某些专用材料。结构材料包括木材、竹材、石材、水泥、混凝土、金属、砖瓦、陶瓷、玻璃、工程塑料、复合材料等;装饰材料包括各种涂料、油漆、镀层、贴面、各色瓷砖、具有特殊效果的玻璃等;专用材料指用于防水、防潮、防腐、防火、阻燃、隔音、隔热、保温、密封等。其中,具有阻燃性能的建筑材料由于其在发生火灾时,有效降低火灾对建筑的损害,阻挡火灾灾情的进一步恶化,近些年发展迅速。
如中国专利CN104961431B公开了一种复合阻燃建筑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的建筑材料包括磷酸铝17-22份、硼酸铝5-10份、二氧化锆4-9份、三氧化二锑5-11份、硅藻土6-12份、氯化镁12-15份、碳化硼10-12份、异戊橡胶13-17份、氯磺化聚乙烯5-10份,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取磷酸铝、硼酸铝、二氧化锆、三氧化二锑、硅藻土、氯化镁、碳化硼进行机械粉碎;(2)按重量取上述的各材料,搅拌均匀;(3)将步骤(2)的混合材料压制成型,冷却,制备得到复合阻燃建筑材料。该发明得到的建筑材料具备了良好的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和阻燃效果。但是,该复合阻燃建筑材料质量重,限制其应用范围,且该复合材料由无机材料和有机材料混合制造而成,其阻燃性能、抗折强度和抗压强度由碳化硼提供和异戊橡胶的引入增强,存在以下缺点:一是碳化硼的分散均一性无法得到保证,从而影响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二是异戊橡胶为高分子材料,其阻燃性能低,从而影响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
因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复合阻燃建筑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阻燃建筑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如何提供质量轻、阻燃性能高的复合阻燃建筑材料。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复合阻燃建筑材料,包括以下重量份原料:硅酸盐水泥15-30份、石英砂4-12份、膨润土3-6份、硅藻土3-6份、改性聚氨酯6-22份、碳纤维4-7份、复合阻燃剂2.5-8份。
该种复合阻燃建筑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膨润土和硅藻土粉碎、研磨、过筛后,与硅酸盐水泥、石英砂、有机硅改性聚氨酯、碳纤维、复合阻燃剂混合均匀,再加入与硅酸盐水泥的重量份相同的水,在30-50℃、200-300r/min下,搅拌2h,得混料;
步骤二、将混料浇注成型,浇注温度为90-110℃,浇注的振动频率为30-50Hz,静养12h后,以3-5℃/min降至5-9℃,防止淬冷,避免材料内出现应力裂纹,再通入5-9℃蒸汽30-60min,脱模,得初始复合阻燃建筑材料;
步骤三、将初始复合阻燃建筑材料表面用草编遮盖并喷水,以3-5℃/min升温至80℃,保温60-100min,以保证初级复合阻燃建筑材料的内部完全适应高温,再掀开草编,以3-5℃/min降至50-60℃,再通入50-60℃蒸汽60-100min,然后停止通入蒸汽,向初始复合阻燃建筑材料表面喷洒养护剂,喷涂至初始复合阻燃建筑材料表面全覆盖即可,50-60℃保温60-100min,自然冷却,得复合阻燃建筑材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省建设工程质量检验站有限公司,未经浙江省建设工程质量检验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4508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