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耐热的PPE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943799.8 | 申请日: | 2021-08-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9875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26 |
| 发明(设计)人: | 许第修;包含;侯慧能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兴盛迪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8L71/12 | 分类号: | C08L71/12;C08L25/06;C08K7/14;C08K3/24;C08K3/013;C08K13/0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518100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耐热 ppe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耐热的PPE材料,其至少包含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制备原料:PPE 20~40%,PS 10~20%,玻璃纤维30~50%,抗氧化剂1~10%,润滑剂1~10%,填料5~20%,助剂0.1~5%,硅烷偶联剂1‑5%。本发明所述高耐热的PPE材料,通过优选PS的熔体流动速度和加入量,可以提升PPE材料的拉伸性能和抗冲击性能,使PPE材料实现最佳的力学效果,并且通过优选DK填料高介电陶瓷粉和钛酸钡的粒径和重量比,可以增加制备得到的PPE材料的硬度,并且还能保证PPE材料在160℃的高温下不会发生性能的改变;同时使PPE材料的介电常数达到4,为其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部件产品提供了可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耐热的PPE材料,涉及C08L,具体涉及高分子化合物的组合物领域。
背景技术
聚苯醚PPE具有优良的耐化学性和耐磨性,是一种应用前景优异的高分子共聚物材料,目前市面上的PPE材料通常加入玻璃纤维以增强其耐热性能,但还是如果玻璃纤维的填充量过大会导致高分子材料的表面出现浮纤,影响其整体性能。
中国发明专利CN202011558092.7公开了一种PPE/PS复合材料,通过引入PS聚苯乙烯来提高其加工性能,使其具有良好的柔软性,但是可能导致其热变形温度降低,影响其耐高温的性能,中国发明专利CN202011522160.4公开了一种阻燃刚性的PS/PPE复合材料,通过优选玻璃纤维的长度和硅烷偶联剂的协同作用,使其具有较高的刚性和耐热性能,但是可能会造成拉伸强度的下将。
发明内容
为了提高PPE材料的耐热性能,同时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高耐热的PPE材料,其至少包含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制备原料:PPE 20~40%,PS 10~20%,玻璃纤维30~50%,抗氧化剂1~10%,润滑剂1~10%,填料5~20%,助剂0.1~5%。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其至少包含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制备原料:PPE28~32%,PS 13~17%,玻璃纤维38~42%,抗氧化剂1~5%,润滑剂1~5%,填料8~15%,助剂1~5%。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玻璃纤维和填料的重量比为(1~5):1。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玻璃纤维和填料的重量比为3:1。
玻璃纤维作为本体系中的重要成分,其不仅可以对制备的PPE材料的力学性能产生影响,申请人经过大量的创造性实验探究发现,当玻璃纤维和填料之间进行复配使用时,还促进了PPE材料的耐磨性能,尤其在玻璃纤维和填料的重量比为3:1时,可以进一步提升材料的耐磨性能,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申请人推测可能是因为:在本体系中,加入的硅烷偶联剂和DK填料之间具有更好的相容性,在其重量比为3:1时,由于钛酸钡和高介电陶瓷粉表面较高的活性,可以与玻璃纤维之间进行充分的融合,此时在体系中形成硅羟基又可以与体系中抗氧剂等形成进一步微交联,提升对PPE、PS材料的补强作用,进而提升其耐磨性能。
另外,通过介电常数测试方法,经本方法制备得到的PPE材料的介电常数达到4,较普通PPE材料的介电常数2.6提升了53.8%,对于将其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部件产品提供了可能性。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PS在240℃下的熔体流动速率为1-50g/10min。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PS在240℃下的熔体流动速率为1-15g/10min。
进一步优选,PS在240℃下的熔体流动速率为10g/10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兴盛迪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东兴盛迪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4379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