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测温结构、充电装置和机动车辆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939761.3 | 申请日: | 2021-08-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8811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2 |
| 发明(设计)人: | 王超;郝永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春捷翼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K7/22 | 分类号: | G01K7/22;G01K7/18;G01K1/16;G01K1/00;H02J7/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朱坤鹏;韩嫚嫚 |
| 地址: | 130000 吉林省长春***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测温 结构 充电 装置 机动车辆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测温结构、充电装置和机动车辆,所述测温结构包括导热介质(4)、温度传感器(2)和压力供给机构,所述导热介质(4)安装在所述压力供给机构上,所述压力供给机构供给压力使导热介质(4)分别与被测物(6)及所述温度传感器(2)接触,所述温度传感器(2)通过所述导热介质(4)的温度来测量所述被测物(6)的温度。通过导热介质(4)将被测物(6)温度间接传递给温度传感器,既监测了被测物(6)温度,又避免了对温度传感器(2)造成的破坏性影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温度检测结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测温结构,还涉及一种充电装置,更涉及一种机动车辆。
背景技术
温度是科学技术中最基本的物理量之一,物理、化学、热力学等学科都离不开温度,是工业生产中最普遍最重要的参数之一。
测量温度的方法有很多,仅从测量体与被测介质接触与否来分,有接触式测温和非接触式测温两大类,接触式测温是基于热平衡原理,测温敏感元件必须与被测介质接触,使两者处于同一热平衡状态,具有同一温度,如水银温度计,热电偶温度计就是利用此种方法测量。非接触式测温是利用物质的热辐射原理,测温元件不需要与被测介质接触,而是通过接收被测物体发出的辐射热来判断温度,如辐射温度计,光纤温度计等。
接触式测温简单、可靠,且测量精度高。但是测温元件必须与被测介质接触后才能进行测温,当被测介质属于无法接触、或接触后有重大隐患的,就无法选择接触式测温。非接触式测温,由于测温元件不与被测介质接触,因而其测温范围很广,其测温上限原则上不受限制,但是,非接触式测温受到物体的发射率、被测对象到测温元件的距离,烟尘和水汽等其他介质的影响,一般测温误差较大,而且通过辐射热传热量,反应时间较长,测温速度较慢,不能满足很多要求测温及时率和准确率的场合。
例如大功率充电设备在充电时,被测物的温度会急速增加,所以需要实时监测充电设备的温度,来保障充电设备的安全性,降低充电过程中温度不可控所带来的风险。但是充电设备的被测物一般都带有大电流,会对接触式检测元件造成电击损坏,采用非接触式测温,又不能及时获取实时的温度。
因此,温度检测结构领域急需一种能够快速反应被测物的实时温度,又不会对测温元件造成损害的测温结构。
发明内容
为了监测被测物的温度,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测温结构、充电装置和机动车辆,通过导热介质,将被测物温度间接传递给温度传感器,既监测了被测物温度,又避免了对温度传感器造成的破坏性影响。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测温结构,包括导热介质、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供给机构,所述导热介质安装在所述压力供给机构上,所述压力供给机构供给压力使导热介质分别与被测物及所述温度传感器接触,所述温度传感器通过所述导热介质的温度来测量所述被测物的温度。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压力供给机构为可移动机构,所述可移动机构能够驱动所述导热介质与被测物接触或分离。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热介质的热阻抗值为小于12K·cm2/W。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热介质的导热时间为小于20ms。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热介质含有依次设置的接触部、连接部和传感器接触部。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部呈梯形、矩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V形、A形、U形或L形中的一种或几种。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温度传感器为NTC温度传感器或PTC温度传感器。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当所述接触部与所述被测物接触且所述传感器接触部与所述温度传感器接触时,所述导热介质处于工作位置;当所述接触部与所述被测物分离且所述传感器接触部与所述温度传感器分离时,所述导热介质处于初始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春捷翼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未经长春捷翼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3976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