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外部伤口护理的液体敷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110935950.3 | 申请日: | 2021-08-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1684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22 |
| 发明(设计)人: | 代丹丹;尹媛媛;龙梅;刘玥;吴艳红;贾春怡 | 申请(专利权)人: | 牡丹江医学院 |
| 主分类号: | A61L26/00 | 分类号: | A61L26/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誉至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858 | 代理人: | 霍丽惠 |
| 地址: | 157011 黑***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外部 伤口 护理 液体 敷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医用液体敷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外部伤口护理的液体敷料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的液体敷料包括盐酸莫西沙星、田七氨酸、三氯叔丁醇、海藻酸盐、透明质酸及其衍生物、保湿剂、成膜剂、pH调节剂和纯化水等原料。本发明的液体敷料在喷涂后会快速形成与伤口表面贴合性强、透气性上佳、弹性柔软的透明敷料薄膜,维持湿性愈合环境,不仅可以高效杀灭病原微生物,抑制炎症反应发生,快速止血止痛,而且能够促进伤口修复及组织再生,避免伤口组织异常增生导致的突起性疤痕,对于伤口护理有着极其有益的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用液体敷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外部伤口护理的液体敷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皮肤作为人体面积最大的器官,当皮肤与外界环境接触时,可以有效地防止水分、电解质和血浆蛋白丢失,抵御细菌的入侵,防止毒物的进入,抵挡机械性损伤,抵御紫外线照射对人体伤害。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因创伤、烧伤、烫伤和人体病变(糖尿病足、静脉溃疡、褥疮等)所引起的皮肤溃疡等疾病导致皮肤缺损。各国学者都在致力于研究积极促进创面修复的疗法。在创面修复过程中,敷料是必不可少的覆盖物,它能够有效的为创面提供一个适宜的温度、湿度“创面小气候”。
根据伤口愈合的阶段选择敷料,医用敷料应该具备一系列的特殊功能,并能够为创面提供物理屏障、具有低黏合性,并具有填充和止血作用等。医用敷料作为创面覆盖物,在伤口愈合过程中,可替代受损皮肤起到暂时性屏障作用,可以避免或控制伤口的感染,为创面提供良好的愈合环境。传统敷料由天然植物纤维或动物毛类物质构成,如纱布、棉垫、羊毛、各类油纱布等,这类敷料只是暂时性的覆盖材料,均需在一定时间内加以更换,且在愈合过程中易粘连伤口,造成二次损伤。基于传统敷料性能不足,理想的医用敷料应具备以下功能:①能够保持创面温度,加速上皮组织的形成;②能够有效地吸收创面组织渗出物;③具有良好的通透性,且能够有效的阻隔细菌和有害粒子;④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⑤储存稳定性和使用方便性。液体敷料是将药用活性成分与适宜的分散相混合,喷涂于病灶部位,达到促进伤口愈合、杀菌消炎的目的。按照分类,液体敷料属于第三类医疗器械。现有的液体敷料大多仅用于预防伤口感染,很少同时具有抑菌消炎、促进伤口愈合、止血止痛等作用,因此液体敷料产品还具有很大的提升改善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液体伤口敷料大多仅用于预防伤口感染的不足,提供一种同时具有抑菌消炎、促进伤口愈合、止血止痛等功效的液体伤口喷剂敷料及其制备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外部伤口护理的液体敷料,含有如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组分:盐酸莫西沙星0.5-2.5%、田七氨酸0.2-1%、三氯叔丁醇0.1-0.5%、海藻酸盐2-4%、透明质酸及其衍生物1-2%、保湿剂2-8%、成膜剂10-20%、pH调节剂适量、纯化水余量。
优选地,所述用于外部伤口护理的液体敷料含有如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组分:盐酸莫西沙星1-2%、田七氨酸0.3-0.8%、三氯叔丁醇0.2-0.4%、海藻酸盐2.5-3.5%、透明质酸及其衍生物1.2-1.8%、保湿剂3-6%、成膜剂12-18%、pH调节剂适量、纯化水余量。
优选地,所述用于外部伤口护理的液体敷料含有如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组分:盐酸莫西沙星1.5%、田七氨酸0.5%、三氯叔丁醇0.3%、海藻酸盐3%、透明质酸及其衍生物1.5%、保湿剂5%、成膜剂15%、pH调节剂适量、纯化水余量。
优选地,所述海藻酸盐选自海藻酸钠、海藻酸钙或海藻酸钾。
优选地,所述透明质酸及其衍生物选自透明质酸、透明质酸钠或透明质酸钙。
优选地,所述保湿剂选自丙二醇、丙三醇、丁二醇或聚乙二醇。
优选地,所述成膜剂为聚乙烯醇、聚乙烯醇缩丁醛或硝化纤维素。
优选地,所述pH调节剂选自柠檬酸、三乙醇胺或碳酸氢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牡丹江医学院,未经牡丹江医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3595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