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泥粘性土灌注体与型钢组合式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933547.7 | 申请日: | 2021-08-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4551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8 |
发明(设计)人: | 吴燕泉;吕英明;鲍伏波;郭朝旭;王东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中建东北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7/04 | 分类号: | E02D17/04;E02D5/3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61000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泥 粘性 灌注 型钢 组合式 支护 结构 及其 施工 方法 | ||
1.一种水泥粘性土灌注体与型钢组合式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灌注孔(1)、灌注体(2)以及受力件(3),所述灌注体(2)环基坑周侧并排设置有若干件,各所述灌注体(2)均设置于灌注孔(1)内,所述受力件(3)设置于灌注体(2)内,所述灌注体(2)是在灌注孔(1)内灌注水泥粘性土拌合料(8)凝固后形成的,所述水泥粘性土拌合料(8)由水泥、粘性土以及水经过均匀搅拌而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泥粘性土灌注体与型钢组合式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灌注体(2)分为第一灌注体(4)以及第二灌注体(5),所述第一灌注体(4)与第二灌注体(5)间隔交替设置,任意相邻两所述第一灌注体(4)以及第二灌注体(5)均相交设置,任意相邻两所述第一灌注体(4)的相向设置侧均沿竖向方向开设有嵌接槽(6),所述第二灌注体(5)嵌装至相邻两件第一灌注体(4)的嵌接槽(6)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水泥粘性土灌注体与型钢组合式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受力件(3)设置于灌注体(5)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水泥粘性土灌注体与型钢组合式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受力件(3)采用H型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泥粘性土灌注体与型钢组合式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泥粘性土拌合料(8)的配比为水泥∶粘性土∶水=1∶5∶1。
6.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水泥粘性土灌注体与型钢组合式支护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水泥粘性土拌合料(8)配比确定,1)就地取材的粘性土进行检验;2)根据就地取材的粘性土检验结果进行配合比试验;3)试块强度、塌落度检验合格,确定配合比;
S2、成孔,1)确定灌注孔(1)位置,做好标记;2)灌注孔(1)的成型;3)成孔检验;
S3、水泥粘性土拌合料(8)制备、灌注,1)根据现场需求量制备水泥粘性土拌合料(8);2)进行孔位、孔径、垂直度、孔深等检验合格后应立即进行水泥粘性土拌合料(8)灌注;3)下导管(7),将灌注水泥粘性土拌合料(8)用的导管(7)插至灌注孔(1)底部,在将水泥粘性土拌合料(8)连续式灌注至灌注孔(1)内时,不断将导管(7)向上提起;4)水泥粘性土拌合料(8)灌注完成后,记录凝结时间;
S4、插入受力件(3),受力件(3)将依靠自重插入水泥粘性土拌合料(8)中,或者借助振动锤等辅助手段下沉到位;
S5、拔出受力件(3),1)在基坑回填后将受力件(3)拔出;2)待受力件(3)拔出后,空隙采用水泥将或中粗砂充填密实。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水泥粘性土灌注体与型钢组合式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先成型出各第一灌注体(4)对应的灌注孔(1),然后先灌注初成型各第一灌注体(4),待第一灌注体(4)初凝后,进行第二灌注体(5)对应灌注孔(1)的成孔,此时将对同时完成对第一灌注体(4)的切割以形成嵌接槽(6),进行第二灌注体(5)的灌注成型。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水泥粘性土灌注体与型钢组合式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在确定好灌注孔(1)的成孔位置后,先完成孔径大于灌注孔(1)的基槽的开设,并在基槽内壁完成短护筒的施工,然后再于基槽上进行灌注孔(1)的开设并完成泥浆护壁施工。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水泥粘性土灌注体与型钢组合式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3中,导管(7)底部至孔底的距离300-500㎜;通过导管(7)送至孔底,导管(7)一次埋入水泥粘性土拌合料(8)灌注面以下不应少于1m;导管(7)埋入水泥粘性土拌合料(8)深度宜为2-4m,严禁将导管(7)提出水泥粘性土拌合料(8)灌注面;水泥粘性土拌合料(8)灌注面应高于桩顶设计标高500㎜。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泥粘性土灌注体与型钢组合式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4中,在受力件(3)插入水泥粘性土拌合料(8)之前应先在干燥条件下除锈,再在受力件(3)表面涂刷减摩材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中建东北设计院有限公司,未经厦门中建东北设计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33547.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填土高边坡施工方法
- 下一篇:一种装配式钢-木组合桁架的连接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