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骨科矫正与骨折复位固定装置及复位矫正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932772.9 | 申请日: | 2021-08-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7672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2 |
发明(设计)人: | 冯微微;李会晓;魏建华;杨新杰;杨扬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F5/042 | 分类号: | A61F5/042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房鑫 |
地址: | 710032 陕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骨科 矫正 骨折 复位 固定 装置 方法 | ||
1.一种骨科矫正与骨折复位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固定板(10)、第二固定板(20)、第一复位部(41)和第二复位部(42),第一固定板(10)和第二固定板(20)平行布置,第一固定板(10)和第二固定板上(20)均开设圆形开口,第一固定板(10)和第二固定板(20)通过绳索(30)连接;
所述第一复位部(41)和第二复位部(42)对接形成圆柱形空腔,第一复位部(41)和第二复位部(42)设有若干个,若干个第一复位部(41)和第二复位部(42)一一对应,第一复位部(41)和第二复位部(42)的外壁均滑动连接在绳索(30)上,若干个第一复位部(41)和第二复位部(42)沿绳索(30)的长度方向布置,所述第一复位部(41)的外壁上和第二复位部(42)的外壁上还连接有伸缩机构(44),所述伸缩机构(44)的动作端伸入在圆柱形空腔中并连接有牵引机构(45),所述牵引机构(45)用于接触肢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骨科矫正与骨折复位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机构(45)包括弧形板(451)和接触部(452),所述弧形板(451)和接触部(452)均为弹性材料,所述弧形板(451)和伸缩机构(44)的动作端连接,所述弧形板(451)和接触部(452)通过弹性件(454)连接,所述弹性件(454)的内腔中设有位移传感器(453)和作动器(455),所述位移传感器(453)安装在接触部(452)上,所述作动器(455)的出力部设于接触部(452)上,所述接触部(452)用于接触肢体;
所述位移传感器(453)的输出端和控制器的输入端通信连接,控制器的输出端连接作动器(455),所述控制器用于解析位移传感器(453)传输的检测信号并向作动器(455)传输动作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骨科矫正与骨折复位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作动器(455)为磁流变作动器,所述弹性件(454)为弹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骨科矫正与骨折复位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复位部(41)和第二复位部(42)均通过滑移机构(43)和绳索(30)滑动连接,所述滑移机构(43)包括第一滑移部(431)、第二滑移部(432)、第三滑移部(433)和第四滑移部(434),所述第一滑移部(431)的一端和第二滑移部(432)的一端均固定连接在第一复位部(41)的外壁上,所述第一滑移部(431)的另一端和第二滑移部(432)的另一端均套设在绳索(30)上;
所述第三滑移部(433)的一端和第四滑移部(434)的一端均固定连接在第二复位部(42)的外壁上,所述第三滑移部(433)的另一端和第四滑移部(434)的另一端均套设在绳索(30)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骨科矫正与骨折复位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转盘(11)和第二转盘(21),所述第一转盘(11)和第二转盘(21)分别转动连接在第一固定板(10)和第二固定板(20)上,第一转盘(11)连接绳索(30)的一端,第二转盘(21)连接绳索(30)的另一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骨科矫正与骨折复位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绳索(30)包括第一绳索(31)、第二绳索(32)、第三绳索(33)和第四绳索(34),所述第一绳索(31)和第二绳索(32)均用于连接第一复位部(41),所述第三绳索(33)和第四绳索(34)均用于连接第二复位部(42);
在绳索(30)处于初始状态时,所述第一绳索(31)、第二绳索(32)、第三绳索(33)和第四绳索(34)相互平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骨科矫正与骨折复位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绳索(30)包括第一绳索(31)和第二绳索(32),所述第一绳索(33)用于连接第一复位部(41),所述第二绳索(32)用于连接第二复位部(42);
在绳索(30)处于初始状态时,第一绳索(31)和第二绳索(32)呈螺旋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32772.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通信监理项目质量检测方法
- 下一篇:一种基于能源管理系统的全时监控预警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