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酵母菌SLL12及其在制备控制枣果实采后病害的生物防治剂中的应用有效
| 申请号: | 202110931129.4 | 申请日: | 2021-08-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0179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02 |
| 发明(设计)人: | 曾凯芳;雷兴梦;易兰花;邓丽莉;王淑培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大学 |
| 主分类号: | C12N1/16 | 分类号: | C12N1/16;A23B7/155;C12R1/645 |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8 | 代理人: | 武君 |
| 地址: | 400715***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酵母菌 sll12 及其 制备 控制 果实 病害 生物防治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保藏编号为CGMCC No.21854的酵母菌(Debaryomyces nepalensis)SLL12及其在制备控制枣果实采后病害的生物防治剂中的应用,不仅丰富了酵母菌菌种资源库,拓宽了酵母菌在果实采后保鲜领域的应用范围,更为枣果实采后病害的防控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酵母菌及果实采后病害生物防治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酵母菌,还涉及该酵母菌在制备控制枣果实采后病害的生物防治剂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枣果实富含氨基酸、蛋白质、膳食纤维、矿物质、抗坏血酸等营养物质,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然而枣果实在采后贮藏期间极易发生微生物潜伏侵染性病害,黑斑病是其主要的采后病害之一。目前常用的防治枣果实采后病害的方法为化学杀菌剂包括代森锰锌,多菌灵等等。但是化学杀菌剂存在安全、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减少化学杀菌剂的使用,积极探讨开发有效的生物防治技术,是防治枣果实采后病害的研究热点。
研究表明,拮抗微生物能够有效防治果实采后病害的发生,其中拮抗酵母菌因能够迅速适应果实表面低氧高糖等微环境且能够在发酵罐中大量生产而成为果实采后生物防治的重点研究对象。拮抗酵母菌防治果实采后病害的机制主要包括营养与空间的竞争,分泌抑菌性物质和诱导宿主抗性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酵母菌;目的之二在于提供该酵母菌在制备控制枣果实采后病害的生物防治剂中的应用,效果明确、显著。
经研究,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1.酵母菌(Debaryomyces nepalensis)SLL12,保藏编号为CGMCC No.21854。
2.所述酵母菌SLL12在制备控制枣果实采后病害的生物防治剂中的应用。
进一步,所述枣果实采后病害为黑斑病。
进一步,所述酵母菌SLL12通过诱导枣果实产生抗病性、以及营养与空间的竞争来防治枣果实的采后黑斑病。
酵母菌SLL12是从枣园叶片中分离得到,于2021年3月1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简称CGMCC,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保藏编号为CGMCC No.21854,分类命名为Debaryomyces nepalensis。
本发明的研究结果表明,酵母菌SLL12在体外并不能抑制枣果实黑斑病病原菌——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e)的生长,说明酵母菌对链格孢菌不产生相应的抑菌物质或者说产生的抑菌物质的量极低,但酵母菌SLL12在果实上却能够有效地防治枣果实采后黑斑病的发生与进展,诱导宿主产生抗病性、营养与空间的竞争是其防治枣果实采后黑斑病的主要机制。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提供了保藏编号为CGMCC No.21854的酵母菌SLL12及其在制备控制枣果实采后病害的生物防治剂中的应用,不仅丰富了酵母菌菌种资源库,拓宽了酵母菌在果实采后保鲜领域的应用范围,更为枣果实采后病害的防控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附图说明
图1为筛选出的部分酵母菌在YEPD平板上对的形态。
图2为筛选出的部分酵母菌对链格孢菌的离体抑菌效果。
图3为筛选出的部分酵母菌对枣果实采后黑斑病的控制效果,其中DI表示发病率,LD表示病斑直径。
图4为酵母菌SLL12异孔接种对枣果实采后黑斑病的控制效果,其中DI表示发病率,LD表示病斑直径。
图5为酵母菌SLL12在枣果实伤口处的生长动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大学,未经西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3112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半导体装置
- 下一篇:一种煤矿局部冲击地压防治装置





